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陈庆德《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陈庆德《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677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陈庆德《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编于苏教版“慢慢走,欣赏啊”中“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其教材编写意图是要求学生学会对小说的赏析。所以本文着重指导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考虑到高一学生对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并不熟悉,教学时宜适当补充说明。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某些句子也不好理解,也宜适当疏通辨析。学生能懂的当由学生读、思、议,学生不能懂的由教师讲授。仍重视多读体会。

本文的教法多种,有按照顺序读读、讲讲、议议,有设计表格,课堂上学生截取课文内容填写表格等等,本人在这里采用的教法是强调整体认识,在整体认识中又兼顾局部和细微,但并不求面面俱到。

目标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把握本文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本文倒叙手法、人称转换的运用及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1教时:了解小说赏析的要点,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课文字词积累,难句理解,情节梳理。第2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第3教时:重点赏析环境描写。

1教时

要点:了解小说赏析的要点,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课文字词积累,难句理解,情节梳理。

过程: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指导小说阅读的方法

1、解释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理解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造就典型人物,人物的行为又促进典型环境的生成。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环境决定意识”。所以我们赏析小说时,要善于从这种关系中理解人物形象。

三、补充有关材料,整体理解本文。

1、有关封建礼教的常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1)“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德、辞、仪、工

(2)贞节观——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改嫁被人歧视

(3)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中国旧历年的封建仪式集中时间——祝福

2、本文的创作意图

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本文选自《彷徨》。

《祝福》发表于1924年。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鲁迅非常关心中国农民的问题。而辛亥革命本来要解决的也是农民的问题,但是,一切依旧,旧中国农村依然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中,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鲁迅想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象地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字词积累

理解词语的意思,给生字注音

钝响   幽微   监生   寒暄   绞丝银镯子   朱拓   百无聊赖   间或    悚然   不更事

               jiàn 渲染、宣泄     zhuó     tà             jàin    sǒng

怨府   谬种    淡然    俨然    尘芥堆    形骸    中人    周正    沸反盈天   新正

                       yǎn                                                 zhēng

荸荠   踌蹰   驯熟    桌帏    讪讪   怔怔   咀嚼赏鉴   蹙缩    炮烙   窈陷  惴惴

bìqí          xuù    同帷wéi shàn   zhèng             cù      páo

歆享    牲醴  忌讳   鄙薄  唾弃  诡秘  烟霭   陈抟老祖   草窠   拗不过   倔强  

xīn       lǐ                                  tuán       kē     niù

两颊   按捺   安分守己

jiá

五、浏览课文,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提炼课文的情节结构。

(“序幕”—— 鲁镇祝福

“开端”—— 祥林嫂逃到鲁镇做工

“发展”—— 祥林嫂被卖嫁山中

“高潮”—— 祥林嫂二到鲁镇做工

“结局”——沦为乞丐,寂然死去

“尾声”—— 鲁镇祝福         )

六、理解本文基本手法,思考讨论

1、本文把结局放在了前面,这是一种倒叙的手法,问: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手法?

2、辨析一下,文章前后都是第一人称,而中间的故事却是用第三人称,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把结局放在了前面,采用这种倒叙手法是为了:(1)形成悬念,使情节产生波澜;(2)更突出人物的悲剧性,强调主题;(3)在文章起始中奠定全文的悲剧基调。文章前后都是第一人称,而中间的故事却是用第三人称,这样安排是为了叙事方便;第一人称易于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利于叙事、抒情、议论,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给读者亲切感、真实感,发人深省,但不足的是叙事的范围受到“我”活动圈子的限制,处处要交代材料的来由,文章为了突破这个障碍,所以中间退出“我”的活动,暗换第三人称,更便于故事的展开。)

七、句子理解

1、“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几个“如此”有何含义?

2、“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几个“所料”怎么解释?

3、“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解释“无聊生者”“即使”,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和情感。

4、“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强调农村封建意识一直以来没有丝毫改变。2、希望不要如自己所想,认为未必如自己所想,最终发生的事情恰恰又如自己所想。3、“无聊生者”——活得无聊的人,“即使”——就是让;整个句子用反语,表现对周围人冷漠的激愤之情。4、结构上承上启下,也是为人称转换做准备。)

八、朗读精彩段落

2教时

要点:赏析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过程:

一、赏析祥林嫂的形象,搜索祥林嫂的有关描写,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以下问题:

1、比照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和第二次来鲁镇的肖像描写,说说这些描写里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前后两次有怎样的不同?

2、祥林嫂最终沦为乞丐后的肖像描写透露出怎样的信息?为什么问鬼神时神秘而眼睛一亮,“究竟”一词里有什么意味?

3、祥林嫂为什么不断地重复阿毛的故事?有人说她是想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你怎样看?

4、听过柳妈的故事、捐门槛、祭祀被四婶呵斥后,祥林嫂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1] [2] [3]  下一页

,陈庆德《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