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中除了直白的叙述之外,还有没有描写和抒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和冼星海一起回忆了他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苦历程。作者没有浓墨重彩于他所受的磨难,但是一旦回忆到他引以自豪的艺术创作的时候,作者就不再惜墨如金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关于冼星海创作《风》的情节。
二、关于《风》的创作过程
1.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
明确: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
这些相当有特点的细节(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精炼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细节,把场景刻划得相当逼真。难得的是,不但有描写,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这样大笔浓墨,把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的场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构成了文章的高潮。
2.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三、讨论“愤怒出诗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较平淡,因为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波澜起伏。相反,在遭遇颠沛流离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后,情感跌宕起伏,创作的诗歌也就特别能打动人。
非但是诗,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讨论“愤怒出诗人”,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课文前面对冼星海艰苦生活的叙述与现在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明确:课文中说:“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其实,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幸,倒成了他创作的动力。
四、作者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面对巴黎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人的挽留,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本的主旨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抓不住主要原因,必须给以引导。可回顾七上册有关课文,结合其他资料谈体会。)
明确:主要原因是文中说的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这段开头几句可能使人以为他离开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他毕业了,接济他的老师又过世了,其实后文很清楚,那位法国姑娘愿意接济他并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国。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国服务。此外,前头作为重点之一所谈的对祖国深深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国的动机。作者回国不久就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抗日歌曲。
五、如何评价冼星海。
在这节课之前,冼星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大家可能只知道他的一些音乐上的成就。但通过学习本文,这个身影开始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同学们可以自由谈谈你们对于冼星海的评价。
(该题通过学生自由谈论,来反馈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谈论时教师应注意“多元而又有界”,如果学生有失偏颇之处,教师可以当堂指正。)
明确:可以从作者穷困、挨饿、艰辛、受尽屈辱的贫贱境地及其忍辱负重、不失大志、奋斗不息、爱国至上的精神意志以及述怀抒愤,终获成功等方面谈对他的评价。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伴你学》中相关作业。
2.预习《琵琶行》: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查阅诗人白居易的相关资料,收集一些他的诗作。
tag: 教学 巴黎 留学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