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易错点、易混点:学生对论点把握不准确
4.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读、思、写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
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三、学习释疑,互相交流:(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小组探讨,合作释疑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五、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 板书:放飞想像,勇于创新
tag: 年级语文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