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讨第三自然段
1、范读课文的。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3、问题探究。
“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4、概括段意。
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
一、范读课文的。
二、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三、问题探究。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tag: 隆中对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