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藤野先生》课堂实录2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2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665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2,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1.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 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2.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须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不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是“清国留学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及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仅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1.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2.选择字词句。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须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仅表现了它的高,而且表现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1] [2] [3] [4]  下一页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