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 制:李思伟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含有虚词“若”的句子。
学习难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方法点拨:
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知识链接:
1. 背景材料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受到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2.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苦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南宋朱熹将 、 、 、
合称为“四书”,同列为以后科举考试必考的篇目。
课前预习:
1. 文学知识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春秋鲁族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徒。游说于齐梁之间,未见用,遂与其门徒万章著书产说。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 ”的口号,兼言仁与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 ”“ ”,甚至称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 ) 觳( )觫( ) 忖( )度( )
舆( )薪 便( )嬖( ) 商贾( )
孝悌( ) 褊( )小 莅( )中国
衅( )钟 惛( ) 豚( )
彘( ) 赴愬( )
3. 通读课文注释,试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课堂探究
一、诵读
学生分角色读,掌握句读,为理解文意做准备。
二、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 王说( )
是折枝之类也( ) 盖亦反其本矣(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赴愬( )
刑于寡妻( )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是罔民也( )
2. 一词多义
抑
抑王兴甲兵(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若
以若所为( )
若是其甚与(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不识有诸( )
之
牛何之( )
王之所大欲( )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tag: , 高五册语文教案,高五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