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599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解析: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 “烙印。答案:父母亲族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情。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提炼出有关两种情况的信息不会太难。 
答案: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

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第19—22题。第1题在归纳内容要点一讲中已经分析过,第2题比较容易,不去分析它,重点说后两题。

3题的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答案内容的要求。这道鉴赏题的答案是: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乡土情结。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

从本题的解答看,鉴赏表达技巧,绝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因为作用好处都是指表达内容而言的。

4题是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两项是ACA项是对全文结构和思路的评述,其正确不必多言。C失根的兰花……”的比喻运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说,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再从比喻本身看,兰花是失根的,逐浪的,秋蓬是飞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无助的,漂泊无定的,这样看来C项是正确的。

B项错在这一切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方向与文意相违,因为原文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D极富新意之说错。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旧典,文中只是用以证实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未见新意,新意在但百余年来……”以下,但是与用此典故无关。E项是对作品末段的评述,笔法生动大致可说,具体,细致入微的评价则显然与原文不舍,短暂几十个字,何来细致入微?何来具体

从这道综合赏析题看,准确理解作品,是鉴赏正误的关键。

五、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新年(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的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让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