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599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1.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非雅乐;②包含了戏谑科的形式。】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作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魏晋以来盛行的杂剧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变;②剧谈中的对抗性带来新的戏剧因素;③有散乐、杂戏的基础。(原文第三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戏等的基础)】

4.根据文意作推断,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

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

E.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是杂剧成为剧的重要原因。

【.BE(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等,是因心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文中谈到佛教议论的影响,未谈到佛教传播是杂剧成为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 (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

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 ][ ]

附:答案及简析

(二)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九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 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