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二个大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在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1.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B.以压缩并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
D.用电处于低峰时的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
2.对文中画线处所说建造50兆瓦电站需要100台1兆瓦电机的必要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分考虑风源状况,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
B.为空气发电机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压缩储存的空气。
C.综合使用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技术,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利用。
D.开辟全新的能源提供新途径,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力和空气。
3.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空气发电机有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量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
常进行。
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排放。
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
的限制
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井储存空气。
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C.用矿物能源价格太低,空气发电现在还少人问津,要引起重视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
D.随着矿物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洁净能源的需求,空气发电将成为电力的重要来源。
附:答案及简说
1.B(本题主要考查两点:一是空气发电技术以什么为动力,二是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的关系。空气发电机以压缩并贮存的空气为动力,放A、C错。空气发电并非只为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而设计,第三段“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也是一种洁净源的获取办法”就表明了这一点,故D错) 2.A
3.C(空气发电机在用电处于低峰时也贮存空气,故A错。末段未指出“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并非是”不等于“接近于”,故B错。空气发电技术在美国尚未投入使用,故D错)
4.D(利用废弃矿井建造储气站,这是用地制宜的措施,不等于非此不可,故A错。空气到处存在,不需依靠风力,故B错。文章并未点明或暗示空气发电成本偏高,也不能因为矿物能源价格低就要求空气发电降低成本,故C错)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
在高考的阅测读试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指文学散文的阅读。这是根据下列事实作出的判断:2000年全国卷《长城》,2001年《门》,2002年《话说知音》,2003年《乡土情结》,都是文学散文。上个世纪90年代选用的《世间最美的坟墓》、《青菜》、《报秋》,也是文学散文。春季高考和北京卷也大致如此。所以,这里主要说文学散文的阅读。
一、文学散文阅读的要领
1.关注作品中的“自我”
有专家说,散文是一种“自我”文学,“个性”的文学。散文中的“我”,是真实而独立的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表现得具体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读这样的作品,首先要把握住“我”。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我们阅读它,首先要关注作者在“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对“远离尘嚣,孤零地躺在树荫里”的托尔斯泰墓的赞扬之意,以及作者的审美倾向;读《长城》,你首先得关注“我”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何评价,对现实的“长城”又是如何看待的,对未来的“长城”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又持何种态度;读《乡土情结》,你首先得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赞美之情,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的看法,关注作者是怎样把写个人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的。这些,其实就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关注作品中的“自我”,就是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关注作品内容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的“自我”往往就是命题的重点所在。2000年的《长城》是这样,2003年的《乡土情结》也是这样。
2.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
所谓重点段,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独到见解、独到感受的段落。如《话说知音》(参见本讲“典型试题分析”)的第三、四两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由“知音”故事而引发的独到见解;知音越多越好,应该求得更多的知音;艺术的追求应坚持不懈,经历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又如《乡土情结》的第四段,作者将“乡土情结”上升到对民族向心力的高度来认识。这些都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自然也是文章表达的重点。我们说不少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主要是指没有真正读懂这样一些重点段。耐人寻味的是,新世纪以来,凡在重点段落上出的题,往往是答得比较差的。2000年如此,2002年、2003年也如此。
怎样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呢?一是在上下文段的比较中,看作者在该段中抒发了怎样独到的感受,表达了什么新的见解;二是作段内层次分析(有时还要作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归纳层意,概括全段的内容要眯。拿《乡土情结》的第四段来说,作者先花不少笔墨写百余年来许多人离井别乡、谋生异域的情景,这是写一代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写这些干什么?是为了写他们、赞扬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精神。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那是为了把乡土情结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解理解到这一步,自然可以认为读懂了,回答相关的试题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3.注意提高鉴赏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测试的重点之一。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固然考鉴赏能力,其他试题也往往兼顾鉴赏。从鉴赏的重点来说,一般包括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
所谓“提高”,就是提高结合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读的所谓能力。如2003年第22题的D项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许多考生被“旧典活用”、“极富新意”等“动人”词语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错。其实“鸟恋旧林……”的比喻,几乎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新意。只要把这一比喻与上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这个比喻“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2000年《长城》第2题第2问:“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结尾是从“由是人们发现”引出来的,转述的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就可以作答。可惜我们的许多考生徒知“结合语境”的说法,而不会作“结合”的分析。这一点上确实要“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tag: 教师 现代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