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楚鲁迅为什么“不应离我们远去”,作者为什么要提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看法;再逐段把握其主要内容,如“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等等。没有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的。
再说具体评述。
在本文的第三段,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主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其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引这则材料之前指出,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妨碍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这就是说,我们要改变“某些劣根性”,要批判“阿Q精神”。引有这则材料之后又说:“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意义正在于此。”还有其他的话。根据这样的分析就可以认定运用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
再说评价作者的观点。在第一段,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该段中,作者先简要叙述自己的阅读经历,然后说道:“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这样说,既是对“有人说”的否定,又是提出上述观点的依据。后面又说:“一个时代,是提倡供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 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这实际上说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阅读观、接受怎样的人生影响的重要性,也是对上述观点的发挥。再结合后文的内容,就可以对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作出这样的评价:阐明了青年朝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一个时代所提倡的阅读观所具有的人生导向作用。
作者在文章末段说“我并不排拒周作人”,这也是一个观点,对此读者可自行评述。
依据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原则 来评述材料的作用和作者的观点,便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四、典型题分析
1.请参见第38讲“典型题分析”第1题。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是2001年全国卷的第22题。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文章首段说门内“隐藏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又进而说,“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的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完全透明的,不具有“隐秘的性质”,不解掩盖藏在它内部的事物,也不解给心儿造成悬念,所以“玻璃门根本不是门”。依据这样的分析,本题答案是: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五、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训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事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问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
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因为
(2)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因为
2.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3.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主要作者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
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
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2·35·3 2——— ”,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上,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这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tag: 教师 现代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