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感叹号没有读出来!谁再来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生:“嘱托”比“嘱咐”要重一些,因为这是父亲临终时候的遗言。
师:说得好。这是父亲交给司马迁的重任,父亲未竟的心愿要靠司马迁去完成,所以要用“嘱托”。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作者用词是很有讲究的。
师:谁来读第三小节。
生:读第三小节。
师:看看插图,司马迁怎么在竹简上写《史记》?
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
师:知道纸是谁发明的吗?
生:蔡伦。
师:对!东汉时期的蔡伦,司马迁是西汉人,那时侯纸还没有发明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生:齐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话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第三段课文。
生:读第三小节。
师: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来的大祸。
师:司马迁的“飞来横祸”是什么灾难?书上怎么写的?
生: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师: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吗?”你认为司马迁是苟且偷生吗?
生:不是。司马迁就这样死了可能得到个好名声,但这名声能和《史记》相提并论吗?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师:“是的。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tag: 教学 史记 司马迁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