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备课手记
weisihua 发表于
“发愤”的背后……
1、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初读文本;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徐冬梅教授在《让母语教育回到儿童本位》一文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和世界本原的、优秀的文化是小学母语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母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生根工程,要让学生吸取“根”的营养。教材为什么要选这一课?追问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理解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定篇的一些原则,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篇目在教材中的定位,更好地解读文本给予很好的指导。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研究,不同的选文承担的功能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定篇”,是经典的选文,目的事“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从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其二是“例文”……毫无疑问,这是“定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398个汉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2、如何走进司马迁?——切入文本;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被选编进教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接触司马迁,亲近司马迁,进而了解司马迁,学习司马迁;而且这是教师第一次引领孩子们接触司马迁,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选准突破口,引领孩子们亲近司马迁,司马迁是伟大的,但司马迁到底有多伟大,这是需要孩子们一生去品味和琢磨的。
在课文中,总有一些重要的词语或者句子值得我们去把握,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章题目中的“发愤”就是这样的词语。为何发愤——怎样发愤——发愤背后的悲与愤。这样的一条主线理应成为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精神的思路!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设计的第一次教案:
3、抓发愤,品巨著,对话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发愤用红笔标出。
2、思考:针对 个词语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怎样发愤?
二、顺学而导,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发愤?
(1)快速读读1、2自然段,说说感受。
家学渊源,那里有自己成龙的理想;
父亲嘱托,那里有亲人临终的期盼;
(2)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原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二)什么情况下发愤?
1、圈圈画画,自由读3——5自然段。
A、 出示句子:“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何而悲,为何而愤?
(既引导学生联系前面“飞来横祸”“受了酷刑”来谈,也引导学生联系后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来说。)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