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有的人》教学设计2

《有的人》教学设计2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779  栏目: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有的人》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5分钟   ①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为新授课作铺垫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 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 、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小组合作议一议。   1.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1] [2]  下一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