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403  栏目: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师导入: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马拉松式的爱情追求,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www.lexue88.com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①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③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字词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蒹葭 溯洄  晞  湄 跻 坻 涘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sù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④赏析、思考下列问题。   师: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出,诗人寻找了几个地方?   生1:在水一方。   生2:在水之湄。   生3:在水之涘。   师: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一个字概括。   生:长、跻、右。   师: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生1:溯洄从之。   生2:溯游从之。   ⑤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背景显示、画外音: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难走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还没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没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隔河对岸的河水边。逆流而上去寻访,道路崎岖又回旋。顺流而下去寻访,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2)研读全诗,探究手法   ①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师:我们已经在《关雎》里学过了“起兴”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举例分析《蒹葭》中那些地方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生:(举例分析,畅所欲言)   师小结:《蒹葭》这首诗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冷落寞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首诗每章开头的两句都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②讨论分析诗中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我们用《关雎》里学过的知识举例分析本诗中那些地方用了这种表达方式。   生:(举例分析,畅所欲言)   师小结: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篇一样,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萋萋”、“采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未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首章中的“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音的转换,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3)品读全诗,感受意境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景象,这种景象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充分说明了这点。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同时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师: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生:(讨论)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教师小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师:既然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美在什么地方?如何美?请同学们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分别负责每章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www.lexue88.com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嘎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4)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师:《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生1: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诗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生2:与《关雎》相比,《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写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师小结:《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读这两首诗时要注意详细体会。   (5)师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大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6)布置作业(略)   (主要参考资料:①http://www.xinyuwen.com.cn《<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 佚名  ②《文言文全解》,原建平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年7月 ③《新教材完全解读》冯启岩 郜淑华 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④《教材动态全解》 陈贵友 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3.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以读为主,读讲结合”的教学思路,具体采用的方法是:朗读法、讨论点拨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法。(1)注重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有些老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分析过于理性,过于琐碎,“解剖麻雀”,解掉了诗歌的神韵和完整性。①教师范读。近几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渐渐淡化、逝去。其实,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闻其声,悟其情,让学生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②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层次,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为此,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总之,学生的朗读要经过一个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再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不是孤立的,它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2)讨论点拨法。在两首诗中,理解诗的内容、学习艺术手法的运用和体会诗的美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这些环节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每组都下达分析鉴赏任务,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给以点拨。讨论结束后,及时展开交流,以其中一组为主,其他组加以补充或评价,最后老师作小结。(3)重视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4)适时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在课堂上创设优美环境,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在情景赏析中,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专家点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相关文章

tag: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