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生(众)笑
◇师: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师: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师: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师板书课题:《孔乙己》
◇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生独自默读,思考。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学生(众):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
◆生全大笑
◇师: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生思考
◇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生开始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乙己在……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师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孔乙己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