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主要的历史著作,是古代___体史料汇编。西汉成帝时,经过汉代___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依次是:西周1篇,东周1篇,秦5篇,齐6篇,楚4篇,赵4篇,魏4篇,韩3篇,燕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245年(前452—前216)。
《战国策》的内容,首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主要的地位。
2、字音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___国;樊於__期__;夏无且__;揕___胸;切齿拊___心;戮__没
骨髓___;偏袒___;盛___水;淬___火;濡__缕__;忤___视;
瞋___目;变徵___;厚遗___;被八创____;卒___起;陛___下
⑵、多音字辨析
冠:①(guān)冠冕堂皇;②(guàn)冠军
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shèng)盛世
提:①(dī)提防; ②(tí)耳提面命
⑶、形似字
①淬(cuì):淬火。
猝(cù)然:遽然,如“仓猝”(仓促)。
卒(zú):士卒;完毕,如“卒业”。
②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
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
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
③陵(líng):侮辱,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侮辱,如“欺凌”。
3、字形(填空)
屠lù___;chuō___穿;chēn___目;chēn___怪;tǎn___护;tǎn___诚
wǔ___逆;wǔ___然;wǔ____作;cuì___火; 仓cù___;纯cuì___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预备——易水死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部分:
①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________。
②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_________。
③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________。
④结局(末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探究
⑴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如何一小我?速读课文,根据课文畅谈你的看法。(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⑵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⑶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3、语段赏析
⑴秦将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领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死别这一场面的?
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
1、几个重要字词
①进兵北略地。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③秦王购之金千斤。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⑤持千金之资币物。
⑥比诸侯之列。
⑦诚能得樊将军首。
⑧唯大王命之。
⑨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⑩图穷匕见。
2、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日以尽矣。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④请辞决矣。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⑥秦武阳色变振恐。(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⑦图穷而匕见。
⑧秦王还柱而走。
⑨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⑩使药工淬之。
1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而伤长者之意。
③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⑥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⑦愿大王少假借之。
⑧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间 ]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④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 ]
⑵名词用作动词
①樊於期乃前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 ]
tag: 荆轲刺秦王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