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180  栏目: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吟唱、诵读法  
    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2、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明确诗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引导、比较法  
    将课外知识和课堂内容比较,如引进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细节描写同《静女》细节描写等的比较,既延展了课堂容量,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4、讲练结合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经》手法的基础上,将之活学活用于05《汉宫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题的解题。  
    三、说学法  
    叶圣陶 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启动—互动—自动”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找合适的曲谱改唱或自谱曲调,分小组研讨。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并朗读诗歌,基本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基本弄懂诗歌大意。(如:渐、愆、袍泽之谊、同仇敌忾等)  
    2、结合注释,利用旧有的知识储备,回忆初中对《诗经》的有关了解,重温有关内容,重点是对“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学过《木兰诗》,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还学过《关雎》《蒹葭》,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还把握不够)  
    3、(《诗经》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现实主义作品,除有感情诵读外,最接近其本真状态的莫过于歌唱本身)要求学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础上,试找一首现代歌曲曲谱依调演唱或自谱曲,课堂上大家评议谁的曲调最能传情达意,最有表现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读《卫风?氓》略)  
    要点:  
    1、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其源头——《诗经》,再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简介《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六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和讨论来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及赋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将本文同《关雎》在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并引进“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等民歌来突破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手法的教学难点。  


www.lexue88.com     第二课时(讲读《无衣》《静女》)  
    一、导入  
    以《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无衣》,同为军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揣摩感情基调齐读一遍。  
    2、推荐班上一两个读得较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好不好,是否读出四言诗节奏,穿情达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当然也可能有较到位的)  
    3、学生评价后,教师点拨并范读(或:利用录音机或多媒体导读)。  
    三、走进《诗经》,“寓教于乐”  
    1、提问:同学们预习也诵读了这后两首诗,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欢,当然也许也有少数回答喜欢的。对不喜欢的表示理解:的确,由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古今语言的距离,使之就如众多雅乐、经典名着一样,让人难以亲近。对喜欢的,就着力表扬其感悟能力不错)  
    2、教师分别评价后,顺势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以另一种方式——唱的方式来走近这部经典,消除与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亲近、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诗歌,就如同赤足亲近生我养我的脚下的土地一样!  
    3、学生自思合适的曲调翻唱或自谱曲唱,自荐或各小组推荐演唱,大家评议,重点是基调的把握。  
    4、教师在评价肯定学生的尝试之后,如真有恰当无比的,就以之为蓝本;若无,就以自谱曲调教唱(或让文娱委员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唱)。因班级具体情况有男女生,所以分为两个声部,前两句男女二重唱,女声主要为和声,后两句合唱以壮声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状的基调和跳跃有力的韵律感。  
    然后分组赛唱,在唱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为后面的研讨分析蓄势铺垫。  

[1] [2]  下一页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相关文章

tag: 说课稿  ,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