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系列之《画风》──拓展要适宜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熊燕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瞿泽君
和写文章一样,教学也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我们时刻都应该在教学中设计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切入点,特别是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想法的转变是从听了这样一堂课后产生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环环紧扣那位外国老板态度的变化,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进行着感悟、体会。教学即将结束,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拓展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当即就有学生站起来说那个中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老师再问:还有其他看法吗?紧接着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那个外国老板心地善良;有的说好人会有好报;有的说这样做有利于国际友谊的发展……
乍一看,整堂课在这精彩纷呈的感受中圆满的结束了,这也体现了读中有思,读中有感。其实回头细细一想,在教学中时时围绕着外国老板态度的变化,也在逐层体现着那个中国人深深的爱国之心,这种爱国热情已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而这位老师在课末的设计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在为了拓展而拓展的同时,还扭曲了文本的原本目的。
放眼看去,如今的课堂上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每一篇课文结束时都在引导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有甚者泛泛而谈,显得毫无针对性,没有起到多大的意义。我认为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当时的兴奋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拓展。
案例一:针对题目拓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5课《画风》)
读课题后,学生自主质疑。经过思考,学生提问如下:1.为什么画风?2.画的是什么风?……乍看所罗列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是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在熟读课文,进行自主释疑时却令人意想不到:
1. 为什么画风?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图画更美一些。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写到: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你想到了什么?
生:在表扬这三个孩子会动脑筋。
生:也有可能是他们突然想到的,画风没有什么原因。
生:他们想挑战自己,并且画出了风也说明他们很善于动脑筋。
……
师:这三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爱动脑筋。
生:在别人的启发下能积极动脑。
生:很会观察。
2.画的是什么风?
tag: 教学 拓展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