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风筝》一课,本来打算上一节的时间,结果花去了两节课,但是我觉得着两节课花得值得。
昨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
今天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分析出文章的几个部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然后让小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我提出学习要求:
思考:自己小组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原因,哪个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
方法: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选——选择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体会词语意思。
说——说出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小组学习开始了。
这次我又到各个小组去检查,发现小组学习在上次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气氛好了很多,很多小组我去认真听了一下,很有自己的感受。
汇报交流开始了。
从第二自然段开始进行交流汇报。
第3小组学习的这个自然段,他们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卢鑫补充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乐,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孩子们制作的‘幸福鸟’代表着孩子们所有的幸福和希望。”(真是说得太好了,我立刻表扬了他。)孩子们带着作者的这种幸福和希望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接着汇报交流第3、4自然段。内容略
把这两个自然段的汇报后自己的感受说一下。发现几个问题:
1、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基本上能照准最重要的那个句子。但是却不能很好得体会出作者的那种情感,对于关键词语的体会更是不到位。比如说在三自然段中“拼命地奔跑”意思很简单就是通过奔跑的动作让风筝飞得更高,体现出孩子们快活地心情。而孩子们在体会时却说是“在使劲的跑着好玩。”体会不够深刻。
还比如在四自然段中“大惊失色”的体会要联系上面在我们玩得正开心时,突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让我们非常吃惊,体现出那种吃惊和失望的心情。而孩子们在体会时只是把上节课所讲到的“大吃一惊,脸色都变了”说了出来,却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这里也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在交给学生体会词语的方法上,还需要 加强。)
2、学生普遍朗读有行不神,差对课文神韵的感悟。
我想这个可能是学生在领会不到位的情况下,是无法读出韵味的。是学生们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吗?不应该啊,放风筝,学生们都有,可是却没有亲手做过风筝,也就感受不到自己做风筝后再找风筝那种失望的感情。
把最后几个自然段的学习与最后续说故事联系在一起,把孩子们在水磨房找“幸福鸟”的故事往下说。
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学生多说得非常棒。比如一个学生说:“我们来到水磨房,仔细寻找,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幸福鸟’,可是我们找遍了整个水磨房还是没有找到,我们失望地离开了。突然远远看见河边上有白色的东西,我们奔跑过去,‘啊,是我们的幸福鸟’大家高兴地哭了。”
学生用他们充满童贞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寻找“幸福鸟”的过程。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此文转载于
http://wylnic.bokee.com/3066454.html
,《风筝》课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