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603  栏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首先要说两句,今天是在本校听了两节课,这两节课是由两位年轻漂亮的很有活力的女老师所上的。教学之路,她们是刚刚开始,他们嗓音甜美,端庄秀丽,从基本素质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好教师的前提。如果她们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地谦虚地接受大家的赞美与批评,尤其是批评,要是能像喝仙露琼浆一样去聆听大家的批评的话,那么,她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我在这里先祝愿她们今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美!

 

首先来把两位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录制如下。(主要是看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看他们是怎样安排教学进程的。)

 

第一位年轻老师教鲁迅的《风筝》教学内容。

1.引。你们放过风筝吗?假如现在在广场上看到别人放风筝你是什么心情?

2.让学生读1、2两自然段,看鲁迅看到别人放风筝时怎样的心情。在学生说出“惊异”和“悲哀”之后,分别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3.由“悲哀”二字指示学生明白,这是引出一件事的回忆,即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引出人物:哥哥和弟弟。

4.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的写法,发现写作的小秘密:铺设感情基调,设下悬念。

5.引导学生回顾人物描写的角度。问:童年的哥哥和弟弟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齐声朗读3、4自然段。读后着重研讨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在这个大研讨中涉及到如下内容:

哥哥和弟弟的性格特点;他们都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哥哥弟弟对放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哥哥为什么不让弟弟放风筝,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他?引导明确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批评与责骂也是爱。

6.引入下一个内容。(估计这里本来是安排读的,可能发现时间不足,所以只好直接来问学生。)中年的哥哥有没有改变对放风筝的态度?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的?引出“精神的虐杀”。只是毁坏了一个风筝,说是“精神的虐杀”有没有小题大做?得到结论毁掉风筝就是毁掉了儿童的天性,毁掉了童趣。

7.作者明白自己做错了之后有什么表现呢?(补过)他是怎样补过的呢?看出哥哥怎样?(勇于自省)那弟弟有何表现呢?(全然忘却)老师接着重点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鲁迅认为他弟弟忘了吗?(笔者注: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书上说得很明白,作者认为弟弟忘了。倒不如换个方式问:你认为文中的弟弟忘了吗?)

8.师问后来没有过可补了,为什么哥哥会更沉重呢?(结果这里学生又返回到了争论弟弟有没有忘的问题上。)

9.因下课铃响,教者进行总结,点出鲁迅本课所表现的思想。(但是下课铃响,学生的心也躁了,教室外比较吵闹,听不太清楚。估计学生也不会深入地理解老师的总结了。)

【听后感言】

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教出来”。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什么,尤其是想这篇课文中属于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定篇”,也就是经典篇目,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细细理解、细细咀嚼的课文。应该怎么教呢?首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拿本文这个特例来说,我们不是学鲁迅的语言,这篇的语言上没有独特之处,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这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个是不能丢的。我们教学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运行,如何用最顺理成章的方式,如何用贴近学生理解力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的这个深刻的思想。为什么说“没有教出来”呢?就是这节课已经在前一节课作好一定铺垫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去理解鲁迅的深刻思想了,但是没有,我们来看教师在前面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些属于可教不可教的内容,如:理解哥哥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我看就无助于去理解这篇课文,或者说助益不大。换句话说,如果学生没有从这堂已经铺垫的课上没有体会出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性在何处,可以说就是“没有教出来”。而前面所设计的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还有一些内容我看都是可教不可教的,属于“演绎课文内容”,就课文谈课文,就所写的内容言所写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力由此岸渡到彼岸,按我的说法就是“还没有真正提升学生”。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研习这堂课之后发现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有一个整体观,即思考我这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拿这节课来看,无疑应是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情感,教者有这个认识,但是没有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理解一篇课文的线条很多,哪些是为达到总目标的,就要;无助于理解课的,属于旁枝的,能删的尽量删,不要把核心与关键忘了。作为核心与关键的,自然的要有足够的时间的保证。第二,要善于调控。比如在课的重要转折点,弟弟忘了还是没忘的争论时,应该就是调控到引导学生去接近作者的深刻情感了,但是往下导了一下,却又有几个学生争论弟弟到底是忘了还是没忘上面去了。如果这里调控得当,那么后面就有时间来指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了。

另外,根据现场听课的情况来看,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节奏的控制还需调整,回顾梳理课文的内容过多了,我作为听课者感到坐在课常上很紧迫,很紧逼,一个提问接一个提问,喘息之机都没有,累啊!不妨学习一下如何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沉静下来挖掘的时间。碎问碎答不要多,问题粗放一些,给学生的时间稍多一些,这样或许可以舒缓教学节奏。在这一点下面的一位年轻老师做得要好得多。

 

让我们来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

1.直接进入课文。说: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文章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是指哪一幕?(毁风筝)为什么毁?(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行为)那什么是有出息的啊?那时候人们的标准是什么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师引入下面一个资料,让学生齐读:

鲁迅写过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要去看一个千载难逢的庙会——

五猖会,兴奋的不得了。正要出发时,他的父亲就命令他背书,这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他的心里。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会。大家高高兴兴的陪他出了门,但他并不高兴,文章的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的欲望十分强烈,这也促使父母逼孩子读书,占据孩子的自由空间。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爱”约束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泯灭了他们的个性,这样反而是好心办坏事,因此对孩子造成了一种爱的伤害。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硬逼着这么小的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长此下去可能使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师在学生读之后归结为:爱可能会造成伤害。

2.读这一则材料之后,对“精神的虐杀”来说一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6位学生讲述了自己被“搁杀”的经历。大多是叫苦,即没有周末,父母逼自己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这确实是“爱的伤害”。)

3.师问:文中的“我”毁弟弟的风筝的目的是什么?师解释为这是受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师又问:“我”后来回悔了没有?是什么时候?我为什么后悔了?(意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师在此引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

4.师问:当作者明白这个道理后,他想过补过没有?(想过)有几种方式?一起读。(生读)后悔了又想要补过,看出什么样的好品质呢?(知错就改,勇于解剖自己)师课件展示鲁迅自己的话——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 族,祸哉祸哉!

                          ——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1] [2] [3]  下一页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