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慈爱地抚摩着翠贞的头”、“用商量的口吻说”,课堂上我便抓住陶行知动作的句子让学生揣摩
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另一个写作目的——体会陶行知尊重学生的注重劝导方式。
语文课是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就算是一句话、一个词,这些细微的地方也随时可以投射出人
物的品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不从细微之处抓起,就培养不了优秀的品格,看着孩子们边读
课文边领悟的样子,我再次体会到了语文不单是教文字,更重要是育人的道理。
反思二: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
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
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
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
,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
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
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
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
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
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
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
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
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
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
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
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
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tag: 教学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