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壮丽的风景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碎思
课前,诵读它,再诵读它!
不得不感慨: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方壮丽的风景啊!
这是一篇值得让读者敬畏的课文,这也是一篇让人情不自禁地反复诵读的文章。
那大段的充满激情充溢深情洋溢敬佩的文字啊,应该反反复复地诵读之——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在作者的眼里,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在我的眼中,这株柳树是神奇的,更是值得引领孩子们学习的!
于是,就有了这些回合——
一、感受 联想 积累
师:读读第二自然,那是这株柳生存的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什么?
朱俊豪:这是一片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土地。
师:利用文本信息,好!
相机出示青海高原的图片。
(学生凝神观看,看得出,有震撼力。这是他们不太熟悉的世界,通过图片让他们感受,有必要哦!)
龚柯豪:我不由得想到一些古诗词,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机出示: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诵读之。目的除了积累之外,还想通过此,感知青海高原之“贫瘠”,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想象 内化 感悟
师:再读读六七自然段,整体感知这株柳“艰难”“危险”的生存环境和生长过程
出示练习:
1、盛夏,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连厚实的土层也渐渐裂出了缝,柳树__________。
2、一声霹雳在天空炸响,闪电划亮了高原的上空,惊雷滚滚而来,柳树_________。
3、刺骨的寒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在高原上肆虐,……,柳树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学生静思默想后交流。
发现:学生对这株柳的敬畏和惊叹溢于言表,这就够了。只是在表达上还需训练!
三、对比 联想 感悟
我的想法:
对比,这是一篇对比特色明显的课文,尤其是灞河柳和高原柳的比较。
联想,我固执地认为,联想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
感悟,感悟这株柳的“韧劲”是本课教学的教学重点。
我的行动:
师: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思考:你会产生什么联想?你又感悟到什么?
施涛涛:当听杜佳敏诵读时,我在想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灞河柳”?
师:很好!听出了问题,值得探讨!
一阵交流后,形成共识:很有必要,这是运用“对比”衬托写高原柳。
师: 那先来看看“灞河柳”,读读,你会不由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 春
唐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读读这两问,你读出了什么?
施贤慧:第一问,我读出了敬畏。
张赛男:第二问,我读出了质问。
师:敬畏这株柳的“韧劲”,质问间,我们的敬佩之情又油然而生!来吧,一起来诵读它!
,这一方壮丽的风景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碎思
tag: 教学 风景 青海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