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教案
富阳市实验小学 李风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设计特色: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习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 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三、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四、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习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板书设计:
示儿
泪
南宋陆游 但悲不见九州同 爱国忧民
醉
,古诗《示儿》教案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