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

11-07 15:31:22   浏览次数:698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

于是,我们将这样的想法,以这样的教学流程呈现出来: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或许这样的流程在引导中学生解读文章时,经常被语文老师们用到,会给人以“小学中学化”的感觉。但我们要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少年。对马上就要走进中学的他们而言,类似“文章写的谁的故事呀”“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感动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之类的问题,学生想必早已审美疲劳了。而且这对他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成长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是人生旅途中短暂搀扶他的拐杖,我们的责任是送他们上路,而不是让他们变成自己的翻版。

那样的提问、那样的裹足不前,如果仅仅是基于认识的不到位,也许时间会带给它洗礼。但可怕的是,还可能我们的“幼稚”是一种本领的恐慌——不是没有带领学生前行的愿望,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这样的幼稚,要么就是领导出幼稚的学生,要么就是被早已摆脱了幼稚的学生所淘汰。

《牛郎织女》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是我们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的呈现,暗合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的环节中,与学生一同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参与,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环节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在这符合文学鉴赏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了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在这文学鉴赏论背景下的宏大结构推进运行的同时,细节处我们同样试图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典型化手法,和学生聊人物关系、进行人物归类,将四大民间故事的人物比对归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悬念、线索……,令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追问: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内藏对文学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的思辨。通过阅读报告单的汇报,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渗透的是比较文学同主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感谢文学基本理论赋予我们的智慧,这一课的教学如果说还能带给人些许启发的话,我们相信征服了听课者和学生们的不是讲课的老师,而是文学,永恒的文学。

四、对话:民间文学的诗意表达

以文学的形式呈现文学的课堂,应当营造出一种文学的氛围,亲切、自然、放松,让课堂的参与者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课堂犹如孔子的杏坛设教有教无类、言者无罪,又如魏晋清谈滔滔不绝、往辄破的,它是文学的百宝箱、文化的集散地,是你来我往、灵感勃发,是嬉笑怒骂、尽情挥洒。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上课或听课,而应当仿佛置身葡萄架下,齐聚三五好友,青梅煮酒,共话桑麻。

所以,前文提到的“语言与文字”理念指导下的读与品的训练,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的方式,它的严谨与精致,在规矩方圆、循序渐进的同时,反映的是教师信息强势的单向流动,常常让人失去创造的火花、灵感的闪念。人类的语言学习,“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儿童必须学会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劳拉·E.贝克)这种“语用”的学习表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当是一种不同于朗读、文法训练的特殊形式——有条件的自由交流。或许可以借用神经系统学家托克尔·克林伯格的观点,称之为“对话”,“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能展现《牛郎织女》故事民间文学气质的课堂对话方式,究竟应当是什么呢?我们姑且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令人放松的“聊”来进行尝试——放松但不放纵、形散而神不散,以最自然的课堂对话方式学习语文。

首先着力创设勾起学生“聊”的欲望、刺激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的“聊”的氛围。上课伊始就开始帮学生减负:“很好,就这么聊”、“来,聊聊吧”、“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此后的整堂课上,一直保持着这样轻松畅聊的感觉,即便提问,也以聊的形式呈现,“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即便有引导,也尽量通过聊使之水到渠成,“再聊聊这几个故事的梗概吧。随意聊,想说哪篇都成”。用这聊的感觉,将学生仿佛带到了故事发生的现场,让课堂成为故事发生、发展的殿堂。

聊能够展开,关键还是靠所选取的话题。《牛郎织女》当中,我们选取了这样一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链接以往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比如,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讨论牛郎织女爱情是否美满;追问到底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等等,这些话题不是教师课堂上信手拈来的率性而为,每一个话题的选取,背后都有我们对民间故事体裁文学性的思考作为支撑。

如果说氛围是土壤、话题是种子,那么聊中师生间的碰撞,及由此引发的学生的深度思维就是果实。比如教学中聊到“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话题时,学生的头脑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刺激中被激活,于是有人质疑:“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借助这一问题,学生接下来的聊,聊出了课外阅读的收获“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聊出了自己对语感的模糊认识:“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更聊出了学生过往学习积淀的文化储备:“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       

在放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借助精心选择的话题,我们与学生一道,理清了文章脉络、辩明了人物关系、质询了心中的疑问、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将以往的语文学习及人文修养的积淀与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链接。我们的孩子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又仿佛已步入了成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表达抒发、借交流完善;但也许它更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学习语文的应有方式,在尽情、放松的自我舒展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聊懂文字、聊透文学、聊出文化。

对于《牛郎织女》的教学,相信会有见仁见智的差异,以文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欣赏与接受,对此我们理解,而且衷心感谢大家的关注。坦率地说,与前几年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等等相比较,《牛郎织女》显得不够精致、不够成熟。或者说,它不是主题教学的典型案例,网状的教学结构取代了原来的线性流程,不是以前课型的那种主题鲜明、单一的一以贯之。但是,在今天语文教学束缚重重的时候,请允许我们进行这样的尝试,并籍此上路。评价它,请试试拿掉我们共同戴了许久的“有色眼镜”,像泰戈尔那样,看看这徐徐吹来的“甜蜜柔软的新鲜空气”,能否“像花一般地在孩子的四肢上开放”。
 

上一页  [1] [2]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相关文章

tag: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