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320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江苏省六合实验小学 孙崇来
邮编:211500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设计思想]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读到结尾时却豁然开朗,顿觉文章立意深远、构思巧妙。文本的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用美德去占据人的心灵。文本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对此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讲,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解读。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走进文本,走进哲学家的心灵,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课堂,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参与者。所以针对文章留下的空白,可以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经验出发先引解读。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结合起来,对照文本反思自己的观点,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利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认识,从而保证多元解读的质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方法与过程:联系上下文领悟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哲学家怎样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们用美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的,从而领悟这最后一课行为表达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
     凭借教材进行自主建构、多元解读。最后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重点。
[教学准备]
1、 课前收集名人名言,把富有哲理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准备交流;
2、 打印好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利用对话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自读自悟
1、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道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齐声读课题,注意“哲”读翘舌音。告诉学生“哲学家”是研究哲学的专家。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上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3、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必集其一生的学问,这一课一定上得玄妙无比,不同寻常。这篇短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同学们的认真练读,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请大家来展示你们熟练的朗读。边读边想,读完后看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让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透,了然与胸,悟出它的个中滋味来。)
二、互动合作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文释疑,课文中的那位哲学家是干什么的?书中有句话交代得很清楚。(探讨人生奥妙)
2、在我们看来哲学家苦苦探讨的人生奥妙,肯定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今天却让弟子们惊愕了,为什么?(理解:惊愕)哲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板书: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3、问题简单得不可思议,对于如何铲除杂草,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回答。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朗读5——10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是如何做的,哲学家又是怎样做的?边读边圈点批注。
4、面对弟子、哲学家的说法和做法,你有什么看法?你倾向于何种方法?把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道分享。
5、小结:弟子们的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杂草仍有生存的空间,而哲学家呢?用事实说明了一切。一年以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所看到的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6、请大家注意前后两个“长满”说明了什么?
7、杂草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此时此刻,弟子们看到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一定会惊愕不已,当然不是对当初那个简单幼稚的问题而惊愕,而是为什么?(哲学家的方法高明)
8、弟子们由惊愕转为敬佩,你们认为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聪明、高明、睿智……)
9、分角色朗读前面的对话。
( 对话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的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和“底气”,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能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才能创生出灵动的课堂。)
三、领悟哲理
1、哲学家是充满睿智而高明,他的学生不愧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们对如何铲除杂草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出示课件: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文中的两个“杂草”各代表什么意思?
(2)、“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那些呢?你将用什么方法去驱除?
3、以导语互动读“补章”。
            (1)、师:只有这样,那些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人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更加纯洁,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秘,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生齐读(课件)。
(2)、师: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饱学之士的弟子们,通过实践,体会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生齐读(课件)。
(3)、师:那些弟子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这位哲学家的言论里,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这个人生哲理,那就是——生齐读(课件)。
(教学过程注重语言的实践运用,以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哲理,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同学交流感悟,共享学习成果。引领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聆听人生的哲理,为学生的创新阅读提供了平台。)
四、延伸拓展
1、总结: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人缺少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一样东西比这些更重要,那就是人的美德。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美德,用美德占据心灵。
2、从古至今,有关美德方面修养的名言还有很多很多,请把你搜集到的这方面名人名言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3、今天回家请每位同学制作一枚书签,把认为对你启迪较为深刻的名言写在上面,时时督促自己用美德铲除灵魂里的杂草。
附板书设计: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问题: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答案:①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②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教学反思]
理想的课堂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是以师生双方作为阅读的主体,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前提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学生通过语言的外壳去透视文本中蕴涵的丰富信息。从对话中,学生的生命已经在精心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由于教者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师生各自在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师生双方奏出了和谐的和声,演出了一台最为灵动的话剧。在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景的交融;实现着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创生着的是一种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种自由表达和合作分享的新平台,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与开放的新课堂;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幸福。

 


 

,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