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她找的是哪一句呀?
生集体:最后一句。
师:翻到没有?请听听她的理解。
生:竞争使人迅速成长,脱离了竞争,人就不能迅速地成长,所以,只有身处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人才能成才!
师:可不可以?
生鼓掌。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集体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就这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不能离开这个社会这个群体的,一旦离开人群,就没有……
师: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她说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离开这个群体,其实,社会就是一个什么?
生集体:群体。
师:这个群体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
生集体:生命的林子!
师:对!它是一个比喻而已。继续!
生:一旦离开人群,就没有别人同自己竞争,就不会进步。一个人不进步,又怎么能成为栋梁之才呢?这就如同一棵树一片森林一样,离开竞争,它就绝不会成为参天大树。
师:哦,语言表达不错!
生鼓掌。
3、
师:好。这句我们暂且把它放在这儿。其实,这句就是本文的什么句?
生集体:中心句!
师:要理解中心句,有一个方法就是联系课文的其它的一些句子来印证来理解这句话。那么,书上还有没有其它什么句子来印证这句话呢?我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读他找的句子。
生: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丛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和雨露,没有树木和它们竞争,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师:他找的是这一句。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我的理解是,方丈是借树的生长情况来告诉玄奘,在群体中,大家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个个都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高枕无忧,安闲自在,就只能成为平庸之辈!
生鼓掌。
师:成语用得多好呀!“高枕无忧、安闲自在”这些成语都会用,你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找得不错,印证了中心句。刚才那位同学可能是紧张了一点,有些地方读颠倒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我相信集体的力量。
生集体读。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写作方面的手法,请想一想?大林子,小林子……
生:对比!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它们就像生长在一个很大的竞争场地一样,如果没有竞争,它们不为了一缕阳光不为了一滴雨露,它们有可能也成为薪柴,而零零星星的松树,没有谁与它竞争,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就慢慢成为薪柴了。(该男生说话语速特快,听得不是很清晰)
师:哦,你说了一连串,但他总的意思,同学们应该还是明白,是不是?
师:还有没有同学要谈?
生:我认为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有竞争的环境,那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就会努力向上,就可能成为栋梁。而一个人单独学习,就像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没人跟他竞争,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就会安闲自在,就会非常骄傲,就不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生鼓掌。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这可以看出你们平时的训练多扎实啊,你们老师的水平高呀,你们的能力也强啊!不错!
师:我刚才说了,这段话其实是印证了中心句,它在说什么呢?其实就在说如何成为……
生:栋梁。
师: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栋梁呢?这段话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围绕一个词语在说,围绕什么词语?如果有了这个词语,就可能成为栋梁,没有这个词语,就可能成为薪柴,什么词语?
生:竞争!
师:对,要有竞争的环境,而且还要有敢于面对竞争的勇气。如果有竞争的环境,但没有面对竞争的勇气,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说,要敢于面对竞争。
4、
师:读了这段话,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谈话,你们会突然想到,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这样互相竞争、共同进步的群体呢?或者说,这片林子呢?
生:有!
生:比如说我们六四班。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我们的很多人都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师:他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说我们六四班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呀,你们每一位其实就是棵棵松树,在这片林子里,敢于竞争,共同上进!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身处在这片林子里,我想问一问,你对竞争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我们身处在六四班,竞争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比如大人那些做生意,就像一片生命的林子,他们互相竞争,生意就越做越红火。
师:哦,他还一直在思考刚才的那个问题。不好意思,我现在问的是什么呀?我们班上的竞争给你带来了什么?不过,这位同学还是不错,专心志致!
生:竞争给我带来了勇气、坚强、力量,还有更高的水平!
生:竞争给我带来了快乐!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了竞争,自己输了也心服口服。
,《生命的林子》课堂实录二tag: 课堂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