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
安徽省铜陵市横港小学 叶薇莉
语文名师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带着这样的感悟,我把学生引领到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学习之中。
一、学生现状
语文课程新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学生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刚从事教育工作不久,从开学以来接手这个班级。对于班级中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渐渐了解。我们班学生情感很丰富,但是由于之前的一些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上课不爱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就更是少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课前就不断思考这个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比较棘手的问题。考虑再三,我计划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中间穿插老师的讲解,带领学生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由于这课不是以公开课的形式来上,所以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描写肖邦在战争期间离开祖国,但始终不忘祖国,临终还让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体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文章中,体会肖邦的离开前复杂矛盾的情感和在离开过程中种种不舍情愫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在课文的第一段就有很好的体现,特别是最后两句话更为突出。于是,我将引入这一部分教学,浅谈自己的教学方法,请各位有经验的老师批评指正。
三、案例分析
在处理开头一段介绍肖邦本人和他不得不离开祖国的原因时,我和学生是这样互动的 ————
1、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师:读完了第一段,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肖邦的离开是一种英雄行为还是懦夫的表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思维的火花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惊喜就在不经意中产生。)
生1:英雄
生2:懦夫
(这时其他同学用诧异的目光望着生而我觉得我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了)
师:在这里,同学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你来说说,为什么你认为肖邦是懦夫?
生2:因为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他没有参与保卫祖国的战争而是在国家遭受欺凌时离开国家,所以他是懦夫。
师:哦,他这样理解。(对生2)你很有见解,能够勇敢说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就是一种英雄表现,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是懦夫!(生笑)。
2、引领学生与作者写作意图靠拢
师:这位同学说肖邦是英雄,那你的理由呢?(对生1)
生1:因为通过我查找的资料看出,他在法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也是为祖国争光的一种表现。
师:你通过资料掌握了这个信息,嗯,你很会收集信息。(请另一位同学谈见解)
生:因为课文中说肖邦看到波兰十分之九的土地都被沙皇俄国侵占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悲愤,然后才不得不离开祖国。
师:(板书:不得不)你说从书上看到的,你很会筛选信息。是啊,波兰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曾经三次被三个强大的国家占领过,他们都先后对波兰人民进行奴役和压迫。如果你身为波兰人民,会想些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本进行了探究性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体验也在不断地加深)
生:我会想我们好惨啊!
生:我会想我们要团结起来,把侵略者赶走!
生:我会想这帮侵略者真坏!
(孩子们越说越有劲,我微笑倾听)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吧!
生1读(不理想)
师:你真冷静啊!都这么悲愤了还能够泰然自若地读呢。(生笑)
生2读(读得很好)
师:这位同学是急性子,他用了全身的力气把“悲愤”读了出来,我真佩服你!
(从孩子的答语,孩子的朗读,明显地表明,孩子在动情之中,情感移入了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进入所谓“你”“我”“他”身临其境的境界中,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3、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内容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也置身在当时的波兰国家,看到到处都是悲愤的人们。我们课文的主人公肖邦也和大家一样,看到这样残破的祖国心都要碎了,他矛盾至极。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分析一下他离开和不离开的利弊呢?
生:不离开吧,他也许会受到残酷的迫害,使他的音乐才华无法再展示并为波兰人民服务;离开吧,他就不能和波兰同胞们一起并肩作战,拯救自己的祖国。
(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空间是无穷的,给予学生一个信任与欣赏的目光,有时候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学生出色的表现让我为他们骄傲。)
师:如果你是肖邦,你会怎样选择?
生:我会选择离开,因为到国外我创作出更多作品,可以为波兰人民争光,可以鼓励波兰人民。
师:好,肖邦的老师也和你有一样的想法,于是,在老师的催促之下,他——
生:(齐读)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他不得不离开,说明他有什么心理?
生:矛盾
师:那你们体会到了这种矛盾的心理了吗?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看看你们有怎样的体会?
生1读
(原文:“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师:我看到大家的表情没有变化,有什么想说的?
生议论:读得不好
(学生自主评价,能有效促进自己朗读水平提高)
师:再请一位
生2读
师:我听出来了,她把“悲愤”两个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同意她的读法吗?
众生点头
师:(对生2)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来理解“悲愤”这个词的?
生2:悲痛、愤怒的意思
师:非常准确,怪不得你能把这一句读好,原来你充分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潜移默化当中告诉学生要想读好课文,必须对当中重要的词语进行理解。)
师:我再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看看他有没有什么自己认为需要强调的地方。
生3读
师:这次我看到多数同学的眼睛里都在放射光芒了,他读得好不好?
众生大声说:好
师:那我们一定要为他鼓鼓掌了。
全体鼓掌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他把“不得不”这个词进行了强调(板书:不得不),你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被迫的意思
生:说明他不想离开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你们理解了这个词呢?
(通过启发式训练,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自主发现阅读的技巧,同时也感悟了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国破山河在——
,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流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tag: 教学 语文 课堂 情感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