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说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258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

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

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

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

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

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

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

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

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

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

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

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

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

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

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

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

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

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

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

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

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

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

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

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

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

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

,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

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

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

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

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

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

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

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

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

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

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

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

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

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

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

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课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

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

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陶校长的演讲》说课稿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