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学案
江门市环市中学 周军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絮 (dāo) 撺 (duo) 纠 (gé) (fú)水 (wǎn)转
(yùn)藻 (piāo)渺 (jiǎo)洁 (duó)来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4、按照时间划分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三个部分,试概括:
第一部分( 段—— 段 ): 。
第二部分( 段—— 段 ): 。
第三部分( 段—— 段 ): 。
5、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不同,因此根据事情的先后,可将课文概括为七件事,试概括: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6、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三、 课文赏析
1、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六一公公)对“我”又是怎样?
3.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
4. 阅读课文第22段,找出其中表示转折的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转折对于表现“我”对那夜看到的戏的喜好有什么作用?
四、 探究·练习
1、 说说下面几句话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A.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B.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
C.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3、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
二
3、线索:到赵庄看戏。
4、
①看戏前 (1-3段)②看戏中 (4-30段)③看戏后 (31-40段)
5、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1-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写
“我”、小朋友
3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
“我”、母亲、外祖母
少年们、双喜
10-13
夜航看社戏途中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农家子弟聪明能干
14-21
在赵庄看戏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22-30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我”、六一公公
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三、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 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2、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社戏》学案8tag: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