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盱眙县第一中学 刘立江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回到幸福的童年,去体会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美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 不惮( ) 行辈( ) 怠慢( ) 撺掇( ) 惹眼( )
凫水( ) 悠扬( ) 家眷( ) 潺潺( ) 絮叨( ) 皎洁( )
2.常识简介:
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背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由看一篇“谈中国戏”的文章而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社戏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第一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3.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归纳:
(1)本篇文章主要叙写了什么样的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文章的题目叫“社戏”,文章叙写了哪些事情,《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
【明确】
看戏前:随母归省——乡间生活——平桥乐事
看戏中: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观戏——归航偷豆(详写)
看戏后:公公送豆
【小结】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读完本文,你认为社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明确)
【明确】
戏:17段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2.第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对那夜的情景始终难以忘怀——小组合作探讨:我们从文中了解到,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明确】(1)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 (2)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3)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
【参考】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所未曾见过的,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
3.背景关注: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氛围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参考】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五.自主学习,品评平桥景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平桥是乐土: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受到优待;⑵可以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乐趣;⑶这里人们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为什么这样的地方居然是我的乐土?请结合背景理解
【明确】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和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
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5.品评平桥: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月夜行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抓住关键词句、描写手法赏析)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听觉:(歌吹,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景物之美:如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用,展现画面之美(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社戏》教案19tag: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