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8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8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685  栏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8,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实录”中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一、导入——铺垫月情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的,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课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课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曾问月——

    生:(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曾祭月——

生:(课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苏轼曾咏月——  

(课件)“……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课件)“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出示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我们来看看84个字的“神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蕴涵月情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

生:点明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

师:就这些?

生:还有,点名了文体是“记”

师:很好“承天寺”是张怀民寓居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也曾写过《黄州快哉亭记》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张怀民之间关系如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生:朋友知己

生:志同道合

师:呵呵,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月亮、张怀民,都是苏轼黄州时期的密友

 

三、朗读——体悟月情

 

师: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把“夜游”的故事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可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

生:(叙述情节)

师:大致情节说出来了,请大家点评下他的翻译

生: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年号、官民、国名等可按原文保留

生:“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而不是庭院里溢满了水(生笑)这里还由一个比喻词“如”

师:情节清楚了,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注意节奏,同时,语速应该缓慢些

(生朗读)

师:原文有三段,三段你们觉得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第一段要读出“欣然”的味道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地样子”

生:第二段要有一种“惊喜”的味道

师:呵呵,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生:“盖竹柏影也”中“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哦,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影子啊!一开始,苏轼过于投入,以至于产生幻觉

生:第三段读出“纠结”之情

师:纠结?具体说呢?

生:旷达

生:我认为不可能是“旷达”,而是一种“自怜”和“悲叹”

生:两种都有可能

师:谁分别来示范下“旷达”和“悲叹”

(生读)

师:老师也来示范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悲叹;

 

四、披文——分析月情

 

师:刚才我们初步体会了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老规矩,进行“披文入情”,什么是“披文入情”?

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师:第一段老师已经划出了九个词或短语,正好九个小组,你们按19顺序作准备,小组讨论——“披文入情”

(投影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各组研究,2分钟后——)

师:请各组依次回答

生1:首句中“元丰十月十二日”点明了夜游的具体时间,表达较为准确,时值秋日,天气寒冷

师:点明时令,与文章有何关系?

生1:更能衬托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悲凉、忧愤和感伤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正是这一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也是这一年苏轼结束了黄州四年的“谪居”生活

师:好,继续

生2:通过“夜”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的特点

师:苏轼在夜下干什么?

生2:他夜不能寐,内心纠结,“夜”,点出了他复杂的情愫

生3:我们组认为,“入”将月光拟人化了,既体现了当时景色的优美,又说明了“欣然起行”的原因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视月为友

师:在这夜不能寐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入户,仿佛也懂得了苏轼此时的心境一般

师:(补充解释“户”),“户,是单扇门此时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的苏东坡生活境遇并不佳

生4:“欣然”是高兴地样子,体现了诗人对见到月光后十分高兴地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见月光为何“欣然”了?

生:久违的好友在自己最最寂寞、无聊之时,一轮明月朋友般的悄然而至

师:第五组——

生5:我觉得“无与乐”的意思是说没有人与我同乐此时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担任闲职,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悲凉这也是下文寻找张怀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太精妙,你很会知人论世啊

生6:“遂”解释为“于是、就”从上文中“无与乐者”看出苏轼正找张怀民,而且从“遂”也可以看出,苏轼第一反应是去寻找张怀民,可见两个人之间情谊很深,关系是十分融洽前面“快哉亭”也证实了这一点

生7:“寻”,寻找此时已夜已晚,而苏轼夜不能寐,却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去独自寻找张怀民,说明二者之间情谊深厚

师:“寻”能否换成“访”?

生: “寻”和“访”不同,“寻”隐含了急切之情,月光如此皎洁,所以很快想到了怀民,所以急切的寻找要与好友一起分享月色

师:有道理第八组——

生8:“亦”是“也”的意思苏轼夜游寻怀民,而怀民也没有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但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怀民此时也被贬官到黄州,而苏轼于四年前也被贬官到黄州同样的夜、同样的月、同样的宦海浮沉、同样的心态,才有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心心相印

师:妙不可言

生9:“步”,是漫步之意月夜下漫步静中有动,徒步徐行,表示当时两人心怡,也流露出内心隐隐的寂寞

师: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志同道合的人默默无语散步于中庭才不至于打破那份宁静你看,皎洁的月色、宁静的心境、偶尔泛起的一丝纠结,都化着了两人从容的步履,此刻,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这样一直走着,人与月浑然一体,“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了

 

五、赏析——感受月情

 

师:第二段、第三段,请同学们先在“素材本”上翻译;然后对整句进行赏析可以“披文入情”也可以结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进行赏析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5分钟后——)

师:请大家对照下老师的翻译,看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有疑问,请举手——

[1] [2]  下一页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8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