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仲元实验学校 邱伯乐
教学目标
•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改写文言文为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思乡,伤己,念友。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三、初读课文,节奏语感(齐读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齐读文章)
四、二读课文,字词句意
1 .理解字词 (齐读文章)
欣然: 欲:
念: 相与:
遂: 至:
亦: 于:
2.翻译全文(重点把握写景抒情语句翻译)(齐读文章)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齐读文章)
五、三读课文,意境主旨
(齐读文章,学生讨论完成学案上三个题目,如下)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3、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 结合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乌台诗案)
2、 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齐读文章)
(出示文字)
tag: 公开课 承天寺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