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词七首》教案及练习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299  栏目:高三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
(2)从呼应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  
(3)从意境上看,创造了既凄婉酸楚又明丽清雅的特殊的风格色彩。诗人不但写出了离别的寂寞,更在“寂寞”中开掘出了更为丰富“晓风明月”的阔远明丽之美,“凄情”加上了“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又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怳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此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难怪后人常以它们作为柳词、乃至整个婉约词的代表句子来看。  
(4)从情景关系上看,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5、《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究竟写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羽扇纶巾”,且不论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作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从词的艺术角度看,也是写诸葛亮。周瑜是杰出的儒将,只有与诸葛亮在一起谈笑退敌,方能映衬其举重若轻的英武气概。况且,周瑜“谈笑”必须有对象,而东吴将士对曹军均怀畏惧之心,不可能与决心拒曹的周瑜共语。如果“羽扇纶巾”系指周瑜,岂不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何能“谈笑”?   
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且符合上下文意,上文写周瑜与小乔,下文写周瑜火烧曹军。“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  
6、词的最后一层是否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豪壮情调相矛盾?  
不矛盾。“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7、《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采用衬托的手法?  
烘托,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反衬是烘托的一种。词中有两种反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反衬,实景是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虚景则是“墙橹灰飞烟灭”,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以“墙橹灰飞烟灭”来反衬周瑜的“雄姿英发”,以周瑜的“雄姿英发”来反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年青时就建功立业来反衬自己的功业不成。  
8、《鹊桥仙》写出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首词又是怎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的?  
开端(赴约):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发展(约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高潮(分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结局(别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景中含情:“飞星传恨”的“恨”和“银汉迢迢暗度”的“暗”写出了相思之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是写“相逢”之景,更是抒“人间少有”之情;“柔情似水”写出甜美,“忍顾鹊桥归路”写出了难舍难分。情中含景:“佳期如梦”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情化为景。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名句妙在何处?  
首句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外在的行为; “冷冷清清”是物是人非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心境的共同体; “凄凄惨惨威威”则是内心的感受。傅庚生论述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妙在有层次,;妙在曲尽思妇之情。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用“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去者,用“觅觅”。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阁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10、《声声慢》的韵律最为奇绝,这首词是如何通过韵律传情的?  
由于是抒发写不尽的“愁”,作者在声调韵律上也特别讲究,以声摹情,以声诉情,达到了如泣如诉如呜如咽的艺术效果:(1)《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的心情。(2)以双声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迭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运用哪些典故?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刘义隆/霍去病——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廉颇老矣)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13、《扬州慢》中如何做体现“景中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1)采用拟人手法将景化为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2)采用通感手法将景化为情:“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3)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化景抒情:用“名都”来反衬“空城”;以“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尽荠麦青青”。下片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4)采用移就修辞将景化为情:“冷月无声”,月本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5)直接抒情,融景入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寂寞红药,感时伤乱。  

[随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黑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 )  
A.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元嘉草草(马虎)  
B.羽扇纶(lún)巾  赢得/(落得)仓皇北顾  
C.舞榭(xiè)歌台  寻常巷陌(此指街道)  
D.封(分封)狼居胥  英雄无觅(寻找)孙仲谋处  
2.下列句子都是用开头一字统领全句的一项( )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
·上一篇:《武松打虎》说课稿
·下一篇:弗罗斯特简介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

tag: , 高三册语文教案,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