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熟读课文。
二、介绍背景
师问:促织是什么?你们小时候见过吗?
生1:见过,一种昆虫,也叫蟋蟀。
师问:《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3:借花妖鬼怪来写社会的书。
生4:虽说比较荒诞,但也有比较现实的地方。它揭露统治者劳民伤财,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师:“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答:记录怪异之事
师补充:“志异”也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法。“聊斋”是书房名,古人常有此雅兴,以书斋为文集名。
师:相对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教师再简介蒲松龄屡试不第、供茶水听故事的经历。现在,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读长篇可能没时间,读《聊斋》中的短篇故事还是非常合适的。
鬼怪在《聊斋》中是美丽的、有情的。(也许是由于上了体育课,学生有些不在状态,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于是,教师以亲切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5分种后,师问:你们看过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字词,请翻译几下几个句子:
1、 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2、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先让一学生试译,教师更正、补充。
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末段,并逐句翻译这一段。
教师再指名学生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给课文分段。
师问:那第9段属于什么?
生5:作者的评论。
师问:种笔记体的评论模仿什么写法?
生5(想了想,回答):《史记》每一篇结束后有“太史公曰”。
师问:你们对这样的划分有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也许是因为学生手头有参考书,这个环节很快完成了,没有争论,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讨论情节特点
师:在一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
我们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各部分找出人物的描写。布置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的空白处做一些批注。
生6:我觉得在发现促织前后,成名的感情是由懊恼到惊喜。
教师要求他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论证。
生6读“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备极护爱”等句。
师:就是这么一只蟋蟀,竟令人忧闷欲死。后来儿子跳井自杀,捞上来后即使儿子气息奄奄,成名夫妇也“不复以儿为念”。你从人物的命运里读出了什么?
生7:我读出了蟋蟀对于这一家人的重要性。
生8:社会很黑暗,官吏们全然不顾百姓疾苦。
生9: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
下课铃响,教师: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小说的情节、结构。下课。
第二课时
教师:本文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找不到蟋蟀,成名受刑:悲;驼背巫指点,找到好蟋蟀:喜;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大悲;儿子魂化蟋蟀,屡战屡胜,最后令成家飞黄腾达:大喜。在这样的情节变化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教师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以低表示悲,以高表示喜,以更低表示大悲,以更高表示大喜。)
生1:儿子变成促织,神话色彩很浓,而且故事起伏很大。
生2:我喜欢第7段,斗蟋蟀的场面,人物的心理变化落差很大。成名和村中少年以及围观者的情绪变化都维系在一只小小的蟋蟀身上,既可笑又可悲!
生3:我也觉得第7段最精彩,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一直为成名的小蟋蟀担心。
师(点评生3):你的情绪也在随主人公的悲喜而起落。
生4:我过这个作品改编的木偶剧,斗蟋蟀的场面挺有趣的。
生5:我看到的是比较伤感的地方。成名爱蟋蟀比爱儿子更多。儿子尚未苏醒,“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变不复以儿为念”,对骨肉的担忧倒在其次。宠物竟比人的性命更重要!
生6: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他不是很伤心吗?
师:儿子化成了蟋蟀,小说中有没有铺垫?
生7:有。“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不再象往常那样活泼精神。
师:一般说来,一篇小说以悲剧示人,震撼力更强。如果本文只写到儿子跳井死了,成名家破人亡就结束了好,还是原文好?(不等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而小说中成子化身为蟋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荣华富贵,这样是否削弱了小说的影响力?
生8:我认为小说原文更能揭露现实。
生9:一只小虫就能改变人的命运,皇帝喜欢玩蟋蟀,却不知因此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原文前后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师:这个故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
生10:我认为作者是想表现朝政的昏庸,皇帝玩物丧志。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无因喜以谬赏。”而文中的皇帝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原文的结局更能抒发作者对身处这样的社会的无奈和对统治者随心所欲滥施赏罚的愤慨。
生11:我不同意。悲剧结局也能体现皇帝的昏庸。就因为偶尔想玩一样东西,未必不过此即忘,却害了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结局也不一定就差。
生12:我还是认为原文好。因为这样处理能体现出人情冷暖。儿子心中有亲情,为报答双亲而魂化促织,但成名眼中只有钱只有权势。我从中读出了人情的冷漠。
生13:我认为还可以增添皇宫斗蟋蟀的细节,更能说明“天子一跬步”,百姓的命运由贫到富的过程。
生11:我以为悲剧的结尾更能感染人。可以启发读者从小人物的悲剧想一想社会的黑暗。
生14:以悲剧结尾固然能打劫人,但以喜剧结尾更有震撼力,更发人深省。
师:回到课文的结局,你从文中读出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生15:以喜衬悲,使悲剧更显悲哀。所以我以为结尾不是喜剧,而是比悲剧更悲的悲剧。
生16:“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即忘”,然而成名等小老百姓的命运却已经转了几个来回。
师:你以为百姓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天子手里,是吗?
生17:我认为成名比较麻木,他没有反抗意识。
生18:我以为文章的主旨是对上层统治者的抨击,以喜剧结尾更能突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师:作者同情百姓,何以见得?
生19:作者安排成名一家过上了“裘马扬扬”的生活,说明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过程好一点。
教师:为什么这样的安排能体现作者的同情?
生19:因为文中说“天将以酬长厚者”。
时间已经接近下课。教师总结如下:
志异小说的“荒诞”,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因天子的“谬赏”,结果“一人得道,仙及鸡犬”。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非常含蓄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控诉。
另外,这篇小说的结构也给我们峰回路转的印象,“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不希望别人看到开头就猜测到结尾。
小说就意义来说,是揭露人贱虫贵这种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其实这样的事不独发生在古代。现代社会也有重宠物而轻人命的,至于重名利等外物而轻内心世界的就更多了。“读小说就是读人物,读社会”。现在请齐请第9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布置作业:请阅读《读本》第341-344页的《影视作品的欣赏》,读后做练习四:选一个小的片断,改编成戏剧小场景。
tag: , 高四册语文教案,高四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