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175  栏目:高一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

4.                                `  《赞美》赏析

立源、博平

作为“九叶诗派”诗人的穆旦,在他写出《赞美》时,还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前,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他们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诗中,诗人不回避贫穷和苦难,对站起来的民族充满热爱与崇敬,发出了由衷的深沉赞美。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大众疾苦,热爱苦难中的祖国,赞美奋起的人民,这就是《赞美》在当时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重读的意义。

《赞美》全诗分为四节,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沉毅而又倔强的农夫形象以及融浸着不屈与感奋的情感,对民族的起来表达了赞美。苦难依然存在,贫穷仍是中国大地的主要色彩,但民族已然起来,这就是当时“中国最有战斗意义的现实”。所以,诗人要描绘,要赞美!

诗的第一节是对祖国广大而苍凉的土地、悠久而沉滞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他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然站起来。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描绘祖国,读者从诗句表面看到的是山峦、河流、草原、森林、村庄……要感受到的是贫瘠的祖国、沉郁的历史;至于诗人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鸭子车”……“拥抱”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则既是更形象细致地描绘祖国,又是化抽象为具象,把感情融凝为形象,情由意象中涌出,抒情深沉而又生动。而“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则暗示着“我”与“人民”是一体,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奋斗中生活着,“我”是民族中的一个。

第二、三节则把整体凝化为一个具体,诗人赞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农夫”,而他既是第一节诗中描绘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其描绘更具体,感情指向更专一、深沉。农夫的形象高大而沉毅,他像祖辈一样的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让希望与失望压在身上,历经过无数的苦难;但抗日的烽火燃烧了起来,年轻人的热情激励了他,他虽没有“演说、叫嚣”,但他毅然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尽管贫穷还是他家园的惟一景况,尽管老母和孩子们在饥饿中期待和忍耐,但他要为反击侵略者而战!没有眼泪,从不回头讥咒。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和勇绝!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这坚毅和勇绝,而一定能战胜入侵的豺狼!所以诗人“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这拥抱又融含了多少感奋、多少深情啊!穆旦的赞美是沉重、沉痛的,然而,又是昂奋的。

诗的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更深、更广的赞美。祖国的贫穷和苦难是这样的深远、悠长,“我”——一个已然觉醒、焦盼着祖国的山河跃动、历史翻新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为这祖国的改变而等待了许多年。今天,这样改变终于出现了。于是,他也结束了“踟蹰”,猛然亢奋。民族的觉醒就是希望的火炬,火炬的点燃就是希望实现的基础;所以,诗人在全诗的最后,连用两个“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的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

全诗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深深的民族情感的抒写由于意象的密集铺排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显示了现代技巧的运用;“农夫”形象的塑造,宏博中显现着沉毅,一个民族的象征沁入人心;抒情是这首诗情感的主要载体,传达着一个苦难时代的一代年轻人深入时代的情感。诗句节拍沉缓凝重,却又回响着勃然沉沉的时代脚步声。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如回环往复的呼唤,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个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走向新生的殷切的渴盼和胸中澎涌的激情,又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技巧的娴熟运用。

(节选自《含泪的沉毅赞歌》,《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8期)

  三、焦点争鸣

                           《再别康桥》只有一种“基调”吗

                                                     江苏/李  坚

    由于能够理解的原因,建国以来直到现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才第一次编入普高和职高语文教材。

    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稍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绪。”这个《提示》以误解的“基调”否定了诗的开头一节和最后六、七两节与中间的四节之间的感情反差。

    笔者能见到的几种高教教材,例如,1984年南京师大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也有类似的误解:“这首诗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一般,只是表现了一种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社会投影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现五四的时代精神。”

    说法不同.但同样以误解的“基调”否定了诗中的感情反差,并且作了不切实际的分析。

    诗的第二至第五节是这样写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第一节,末尾的六、七两节分别是这样写的:“轻轻的我走了j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经品读,不难体会,诗的中问四节兴奋而热烈,开头和末尾却凄婉而哀伤,哪里是一贯到底的“轻柔缠绵”呢?哪里是“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呢?

    康河晚景,如此美丽迷人,作者却为什么“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呢?描绘康河晚景中.作者“在斑斓里放歌”,而再别康桥时“但我不能放歌”呢?结合《再别康桥》的具体历史背景、作者的那段人生经历以及写作的具体情境,不难理解这种感情反差。

    出身富商家庭的徐志摩,1920~1922年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用他的话说,他成了一个“生命的信徒”“顽强的个人主义者”即个性主义者),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康桥理想。夕阳中的金柳,康河里的水草和清泉,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各种物象互相交织、相映成趣的康桥晚景,正是诗人“康桥理想”的图解。本来很平常很一般的景物,作者却把它渲染得如此旖旎迷人,就是借以表达诗人理想的美好、感情的兴奋热烈。

    然而离校六年后,诗人作为一个个性主义者最看重的爱情却屡遭挫折(这一时期《翡冷翠的一夜》《最后的那一天》《罪与罚》等一系列诗作,写出了诗人情场上的种种磨难、酸甜苦辣的多种体验)。物质上、精神上负担重重;1927年风云突变后,一方面,他对蒋家王朝不满;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又让他心怀恐惧(《猛虎集》集中表现了他十分矛盾的情绪)。严酷的现实让一个“生命的信徒”失去了信念,一个个性主义者扭曲了个性。曾是“快乐的雪花”的诗人,变成“卑微”的“残苇”(《卑微》),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生活》)。诗人是以这样的心绪于1928年秋重游康桥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一、六、七节暗示“康桥理想”的幻灭,感情哀伤、凄婉而决绝。第二次来去康桥的感情与融和在康桥晚景中的那种感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映了诗人从对理想的无限憧憬到对理想破灭的哀叹。这怎么能说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柔缠绵”的,是“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而且,《再别康桥》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五四从高潮到退潮、中国革命从蓬勃发展到挫折中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心灵的历程,社会投影并不模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tag: 资料  我爱这土地  中国  现代诗  , 高一册语文教案,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