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也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亲情,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也许──葬歌》
一、 预习
1、回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知内容大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词表达 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 。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3、作者简介
(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 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
闻一多是 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 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 ”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 (音节)、
(词藻),并且还有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二、整体感知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 ,哀惋而不 ,真挚而不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 ,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 去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 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 ”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 ”字,可以说是全诗的 ,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
正因为这“ ”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 和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 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 ”,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 ”,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 ”,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 ”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 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都是诗人的 。但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
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 面写出了爱女的 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 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诗人 。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 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 ,诗人对此
十分 ,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 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 ,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 ,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 。
三、问题探究
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学生版)
tag: 散文 中国 现代诗歌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