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6期)
四、诗文荐读
1.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阅读提示:本诗最能体现席慕蓉诗歌绘画意境的追求。全诗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三个画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情感的联系。第一幅画是“少女的祈祷”;第二幅画是“少女花树”;第三幅画在前面两幅画的基础上画出了时空节奏的变化,这是一个动感极强的画面。
2.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阅读提示:诗的开头第一行“假若我是”点明抒情主人公雪花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全诗借一朵雪花的言语、行动,写出它认清方向寻觅中的专注,认明目标飘落时的欢乐,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美好事物热情、勇敢、执著的追求精神。艺术上,全诗四节,各节结构相同而内容略异,显示时间、空间的延续、推移,使雪花的形象有自上而下,回旋飞扬的动态;诗行每行三顿,节奏舒缓;韵音洪亮和细弱交错,起伏有致。由这些因素,构成了轻盈流动的意境。
五、鉴赏方略
探究题目蕴蓄、了解时代背景
阅读诗歌,应首先看好题目,初步探究其所蕴蓄的内容,以便据此理解全诗。例如,北岛的那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的正文只有一个字——“网”。此诗好就好在有诗题“生活”的默契相配,才能给“网”界定一个最堪为玩味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如果不看诗题,“网”虽不失为可感的意象,但毕竟因缺乏思路的限定而使读者难以捉摸。然而一旦看了诗题,就会由诗题到诗文,在相互生发的界定空间展开想象、联想,从而体味到诸如“生活是一张微妙的网”“生活是难以冲破的网”或“人际间、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一张网”等见仁见智的诗的主题。
其次,还要了解写作背景。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如对闻一多的《死水》中“死水”这一意象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角度去思考。从诗作发表的时间看:诗人在1926年4月特意将此拿出来发表,联系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死水”象征着腐败黑暗的北洋政府。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1928年,他编成自己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因此我们又可以理解为“死水”象征着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再如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理解。依据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1938年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最艰苦、最严峻的时期,可知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是由于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激怒和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tag: 资料 我爱这土地 中国 现代诗 , 高一册语文教案,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