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实录
By 何以解忧 发表
教学目标:
1. 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的动
人故事。初步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自己祖国的道理。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理解华罗庚说的话,体会他说话时的心情
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师: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啊?注意说清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件。
生:1950年春天,华罗庚和家人从美国乘船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指着课题)谁来读
课题?
(两个学生读了课题)
师: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了,老师要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
加什么?
(学生纷纷说叹号,可是有一个孩子大声说“问号”)
师:问号?问号怎么读?你读读?
生:(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哦,回不回去?
生:回去。
师:很肯定。那么能是问号吗?(孩子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坐下)
师:(指一名女生)你说加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那你读读。(学生读得很有气势)听出感叹的语气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还有谁能这样读?(又指两人读)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生:高兴。
生:心里很激动。
生:心里很高兴,特别高兴。
{要学生在课题后加一标点,这一做法极有想像力,也极有吸引力。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个极佳的理由,孩子们一下被这
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带入到课文的语言中、情感中。}
师:好。大家有这么多想法,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答案就在课文里。为什么加感叹号呢?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读课
文,你不用讲,一读课文别人就能听出来,课题后面一定要加一个
感叹号。明白吗?通过你的朗读,你一读,别人就知道了,这儿一
定要加感叹号!行吗?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有一个女孩子没有读完,在老师的示意下,继续读完课文)
都读完了。谁愿意来读读?(指一名学生)请你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完了,我们看看能不能在课题后面加上感
叹号?
生:(读课文,读得比较流利,但没有感情。另外一个孩子听出了
错误,给予纠正,老师及时评价纠正别人错误的这个孩子听得很仔
细。)
师:能加感叹号吗?
生:不能。
师:谁再读?
生:(读课文,稍好)
师:怎么样?有点激动没有?
生(七嘴八舌):有点。
师:从哪儿听出来的?
生:我从最后一句听出来的。
师:请你读读,看看你是不是真听出来了。
生读。
师:哎呀,激动地喊出来了“中国解放了!”(老师示范读后板书
这句话边写边说)“中国解放了”,这儿为什么就要加感叹号?
生:盼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到来了。
生:他们的祖国解放了,他们可以回国了。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资料(补充华罗庚为什么会在国外进行研
究,简单介绍旧中国的情况。课堂上不怕老师自己讲,关键是老师
讲得精,讲得恰到好处。这里的介绍正是在学生求之不得时,老师
的话语简洁准确,使学生立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巨
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华罗庚激动的理由。从而情感掀起了第一次
波澜,为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当他得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他终于可以有
机会为祖国的人民效力,有机会回自己的祖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
的心情怎么样?
生:(齐)激动。
师:心情那么的激动,一起再读。
(生情绪激动起来,读“中国解放了!”)
师:(引读)心情那样激动,都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学生一遍比一遍情感深入,读得由开始的平淡到有了激情。)
师:是呀,中国解放了!可以(老师指着黑板上的课题,引导学生
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感受到了激动的心情)回自己的祖
国去!
师:心情这么激动,这里能不加感叹号吗!(指最开始读第一段的
女孩子)现在你再来读这一段,一定和刚才又不一样了。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怎么样,比刚才进步了没有?
生:(七嘴八舌)有进步了。(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尤其是那
些学习吃力的孩子,老师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每一点进步,用鼓
励的话语激发起他们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师:激动,还不只这儿激动呢。谁接着来读?
生:(读课文)
师:听出来了吗?多激动啊,“总算”盼到了。(板书:总算)这
一天来得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谁能换个词?
生:这一天终于盼到了。
生:这一天好不容易盼到了。
师:(学生读得不好,不够激动)你再重说这一句,注意激动的语
气。
(生再读,有进步)
师:盼到了,什么又是“盼到了”?
生:等待。
师:什么样的等待可以称作是盼呢?
生:带着一种希望的等待。
生:非常的急切的,已经等了好几天。
师:是呀,非常急切的心情,岂只是好几天呀!是几年,十几年,
几十年的等待呀!是日日想,夜夜思呀!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
。
(语文教学要朴实、扎实。“盼”和“总算”这两个词语,还有前
面在读的过程中老师板书的“急步”、“喊”、“扬”,这些普通
的词语用得恰如其分,完全可以表达出这样强烈的情感来!我们不
但要指导学生记忆那些成语、相对华丽的词藻,也要指导学生关注
这些普通的词语,品味其中的深意,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体会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加一个感叹号不够,还要
加第二个感叹号。谁接着来读?(指句读课文)
师:听出来了吗?为什么还要加第二个叹号?
(学生沉默)
师:这样吧,咱们合作来读读。请你们读华罗庚的话,老师读他妻
子的话,不读旁白。
(学生和老师合作,分角色读下一部分课文)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实录tag: 教学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