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案例
现代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并在读中感悟。以读为本
,不是反反复复的你读、我读、他读。不是没有指导的读书,那样
的读书,只有机械的重复,必须枯燥无味,我在教学《回自己的祖
国去》时,是这样指导大家朗读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其
中王鹏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他在国外条件那么好,为什
么还要回来呢?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刻说:“是呀,老师也不
明白,他在国外待遇那么高,条件那么好,如果是我,我才不回国
呢?这个国家太穷太破。”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
,表示反对。有的说:“老师,你这样做不对,祖国生你、养你,
你应该报答她。”还有的说:“正因为祖国穷,才需要有才能的人
去建设,如果他们都建设别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就更落后了吗?
”“我们的祖国已经解放了,所有的人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建
设祖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反驳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示意学生暂时停一下。总结说:“看来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很高
,都有一颗爱国心。老师知道,我刚才的想法是错误的,华罗庚应
该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
以上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我抓住
时机让学生继续领悟,“请同学们继续读华罗庚和他妻子的对话,
从华罗庚的动作和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文后积
极举手发言,有的说:“华罗庚知道祖国解放的消息后,非常激动
。”“我读出了他们也非常高兴。”教师适时提问:“他为什么激
动,为什么高兴?”学生马上回答:“因为祖国解放了,从这一天
总算盼到了。”可以看出华罗庚等了很长时间。我继续启发:“这
一天是哪一天”学生抢着说:“祖国解放的日子”我在此时做以小
结,“看来,华罗庚身在国外,却时刻想念祖国盼望着新中国的成
立。”
启发学生想如果我们要读这组对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怎么读?
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回答:“要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我觉得应该重读‘急’、‘步’、‘喊’、‘总算’等词语。
”“还要重读‘斩钉截铁’”我适时点拨提高“斩钉截铁是什么意
思,是形容什么的?”学生有些犹豫。我指导他们从字面上理解,
把钉子斩断,把铁截开。形容说话或做事非常坚决,毫不犹豫。学
生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知道了,当妻子问他怎么办时,华罗
庚没有犹豫、没有商量,回国的决定是早已想好的,所以读的时候
,语气一定要坚决。”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赞叹到:“说的
真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看来华罗庚早就拿定了主意了,下面我
就请一位同学与我合作,分角色读这段对话。”读后学生评价。让
学生同桌练读。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读文,然后请男同学读华罗庚的话,女
同学读妻子的话。学生读时我发现读妻子刚听到消息时的:“什么
”怎么也读不好。于是我继续让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后教师评价:
“我觉得好像是在问题。”“谁再读一下?”学生读后教师评价说
:“读得有点味了。”“更象启发”“你是怎么样想的?”“我觉
得惊喜时应读轻声。”用这些评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对话读得更准确、恰当。又如读到妻子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
我们怎么办?”这一句子,有些学生仍把它读成问话的语调,教师
适时评价:“你读时好像在问话,激动时声音应该有些颤抖。”“
谁还能来试一下。”学生读后启发:“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
么?”学生众说纷纭“妻子的手在颤抖”“华罗庚挺胸昂头,非常
坚定,意志坚决,不可动摇。”“我们仿佛看到妻子激动得脸都红
了。”“是呀!听到这个消息只要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会为之
激动不已。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继续读一下华罗庚和妻
子的对话。”
评析: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有这样的表述,“注重情感体
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读文之前,我有意引
导学生逆向思维“如果是我,我就不回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开了感情的闸门,明确了本文所表达的主
题——爱国。
其次,学生的感悟需要教师为之创设一个适合的土壤,激励的评价
,适时点拨。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学习的催化剂,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我带着真诚的喜悦赞扬,珍视他们的感
受,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而且,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教师范读的重要性,我一共进行两次示
范,一次是在读中,一次是在读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学生都能
读出对话的语气准确、恰当的体现了主人公的心情。
同时,我还注重在学生读书时,适时赞美,学生中也有读得好的,
例如:我班的李小玉在读华罗庚的话时“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时,语气铿锵有力,我给予及时的鼓励“我很欣赏你读的这两在其
它同学读后也评价”你读的有点味了。“这是赞美,也是鼓励,具
体而贴切。能激起学生把文本读得更好的欲望,使学生乐读、爱读
。
再有,我在指导学生读文时适时纠正学生出的错误。学生在朗读中
有错误是正常的,没有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教学中妻子语言中的
“什么”学生读不出惊叹的语气,我及时示范并反复纠正,读的水
平就提高了。又如学生读不出妻子的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我们
怎么办?”这一句。我反复指导体会心情激动的边看边说,终于读
得如火纯青。像这样,由错误到正确,不正是课堂教学中应有的阶
梯吗?
再有,我还注重学生边读边感悟。我觉得读与悟应该紧密相连,读
中无悟是小和尚念经,读中有悟才是读进去了。教学时让学生抓住
关键词“急步”、“喊”、“总算”、“斩钉截铁”等词语,让学
生从多角度感悟,多角度想像,同样是十分精彩的,这时我适当的
启发学生“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像的大门悄然
开启,学生想到大义凛然的华罗庚,昂首屹立,风吹不动的威武形
象,有这样贴切、丰富的想像,我们还愁学生读不好文章吗?
而且,我还注重在读中总结,在读中不断让学生体会感情,领悟读
书方法。最后启发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此句中的“百回读”
是告诉学生书是要多读的,重读一遍感受就不一样,告诉学生读书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案例tag: 教学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