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点》有感
今天,听了朱小兰老师执教的《雨点》(第一课时),朱老师饱满的激情,清晰的思路,富有变化
的导语以及恰如其分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完朱老师的课,不仅让我对低年级的教学
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令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一点思考:第一课时的教学需要创设情境吗?
平时上课,我们对第二课时的情境创设关注得比较多,而对第一课时,更多的只是关注如何导入的
问题,接下来也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识字、读文、写字。我们往往很少去思考、去创设一定的学习
情境,心里总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要把精彩留在第二课时。
今天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却明显得感觉到了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的必要。新课开始,朱老师为学生
出示了简笔画(云和雨点),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课题,并及时为学
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小朋友们,云朵妈妈和小雨点来作客了,我们是不是该给他打个招呼呀
?(引导学生读题)接着,朱老师又紧紧围绕创设的情境,将学生自然地带入课文情境。“雨点看
到小朋友们这么热情,禁不住挣脱了云朵妈妈的怀抱,纷纷落了下来。他们会落到哪儿去呢?到书
中去找答案吧。”而后,朱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是以雨点的“行踪”作为线索的,始终没有脱离开
始时创设的教学情境。
所以我觉得,语文第一课时,尤其是低年级,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那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呢?我想,这得因文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不能脱离课
文情境,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第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点思考:如何做到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和谐统一?
自己上了多年的第一课时,也听过许多老师上过第一课时,识字教学的手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也往往会成为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亮点。然而在精彩纷呈的同时,我们也往往容易将识字与
学文人为地“割裂”。
今天朱老师的课,却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识字教学的范例。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者有意识地
将识字与阅读文本结合起来。“小雨点先落进了谁的家?(池塘里)它在池塘里干什么呢?(指读
“睡觉”)你觉得睡觉该怎么读?(轻轻地,不能把雨点给吵醒了)你能找出书中写小雨点睡觉的
句子来读一读吗?”在这一过程中,朱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地、多种
形式地读,不仅加深了学生识字的印象,也在随文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语境中领会了词语的意
思。
所以我想,我们的识字教学还是应该着立足于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心揣摩识字方法,
更要有意识地将它与文本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从而让
自己的教学更合理地指向教学目标。
,听《雨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