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一课文本的研读与思考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他为人正直刚毅,在学术上认真严谨,著出了与《史记》齐
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本课选自一年级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一个故事。故事简洁易懂,很多小朋友也早已听
说过这个故事。学习本文,着眼点不能仅停留于故事的表面,在学习这则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要学到的
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生活的态度。名人留给我们的并不仅是一些传世的书籍和成果,更能深驻孩子的心
灵并且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带来无穷启示的是一种品格和处事的方式。以下是我对《司马光》一课文本
的一些思考和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从故事里读出司马光的品格。
课文虽然很短小,但是处处通过对比把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当有小朋友落进
装满了水的缸里时,别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现的?司马光又是怎样表现的?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
马光没有“慌”,“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句话通过上下的比较,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
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重点就是2、3自然段。这里我设想了一个“if”
的方式,这是美国的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假设性问题的思考激起思维的火花,重
新审视历史,审视自我。
如果一:花园的水缸里如果不是装满了水,只是有一些水,那么当那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会发生哪
些情况?
这个问题的假设提出,让学生对当时发生的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
在危机时刻的机智和冷静。
如果二:如果司马光也慌了?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司马光沉着勇敢的“砸缸”行为的结
果得到一个深刻的认识。如果司马光也慌了,那么落水的小朋友可能不会得救,也可能在经过了其他需
时较长的营救后也能脱险,但是经过比较,小朋友们就能发现,正是司马光的“没有慌”,让小朋友在
最快的时间内得以脱险,所受到的伤害也降到了最低。
如果三:,如果你当时也在花园里玩,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如果地上没有大石头呢?你会采
取怎样的方法。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这“三个如果”来时时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步步提高学生对司马光的沉
着冷静和勇敢的体悟。
二、幕后的“英雄”。
这篇课文初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司马光摆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诚然,没有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落水
的孩子不会那么快得救,但是在我们充分赞扬这位“英雄”时,是否忽略掉了一位幕后的“英雄”——
大石头?乍看起来,这块大石头在课文中没有什么特殊,不过是勇敢聪明的司马光用以救人的一项工具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如果大石头在这个故事中处于一个缺席状态,即花园里没有一块这样的大石头,
落水的孩子还能那么快得救吗?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我认为有必要将这位“幕后英雄”请到台前,
即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如果三”。这样的设置我认为不仅不会削弱学生对司马光形象的理解,也在另一
个层面上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即生活中偶然性的作用,有效利用手头资源的方式,虽然只是比较
浅显的,但培养这样的意识却是非常重要的。
三、横向文本的比较阅读
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只有在大语文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语言素养和思维意识的人
。有人也许会质疑,在一年级开展文本的横向比较阅读是不是合适?会不会太深?我觉得这与深浅无关
,比较只是一种阅读行为,每一个不同年龄段都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文本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这样的方
式,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进行《司马光》一课备课的时候,我选择了一本童书《彼得兔的故事》进行比较阅读。在故事里的彼
得兔同样也是勇敢机智,与它三个保守的兄弟不同,它跑进了农人的村庄,虽然经过重重危险,但最后
还是顺利脱险了。我设置了这样的一张表格:
人物
出现在哪里
发生了什么故事?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司马光
历史故事
砸缸救人
沉着勇敢、聪明机智
彼得兔
童话故事
机智脱险
机智勇敢、勇于冒险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无论是历史故事里的事还是童话故事里的事,都是为了要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
怎么做。小朋友,你们学到了些什么呢?
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和探求更多我们所未知的东西,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历史故事,但是
其中还是有很多让小朋友能够真正在生活上受益的东西的。教师对文本多一重思考,学生就对生活多一
重理解。
,《司马光》一课文本的研读与思考
tag: 司马光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