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第一课时也能做到——评周丽娜《石头书》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结构清晰,内容浅显,语言平实,这样简单的文章,学生理解是不会有障碍的,我想,也特别适合第一课时的公开教学。周老师今天的教学大概分这几个流程:质疑导入→学习生字新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石头书的样子→布置作业。有效,是我对这堂课的整体评价。教学的有效有赖于精心的设计。
比较欣赏周老师这几处设计:
1、分类的词语教学更有效
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是从字词、读音开始的,如果字词读不准,课文读不通,那么对课文内容的探寻、作者表达方法的研习,都无法实现。周老师恰到好处地把重点词语进行了分类学习:
第一组词语(文中人物):川川 磊磊 叔叔
第二组词语(多音字):地壳 贝壳 好奇 好处 藏着 藏语
第三组词语(主要是第七小节的):脚印 足迹 雨痕 波痕 矿物 煤炭 矿石
第四组词语:一册书 奇怪
2、寻找问题与梳理内容的有效合一
带着问题去读,是一条朴素的语文教学经验。周老师以“再读课文,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几个问题?”这一问题为经,以“他们根据这些问题刨到了哪些知识?”为纬,引导学生迅速理清了文脉,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巧抓主要段落进行重点训练
石头书是什么样的?周老师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训练:第五小节紧抓反问句;第七小节巧用看图练说“你能看着图片,解说这些都是什么?”;第九小节唤起学生的课外积累“你在哪里见过化石?”学生的回答也是准确而丰富的:
生1:我在博物馆里看见过化石。
生2:我在常州中华恐龙园看见了恐龙的化石。
生3:我在百科知识书上看见过化石。
……
整堂课,设计合理,教学流畅,学生是有所思,有所得的。当然,还有几点建议需要与大家共勉:
1、读味,要多一点
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琅琅的读。第一课时的教学,更需要充分的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读词、读句、独段……有效的读,要通过朗读出现的频率和方法的多样来体现。比如在词语教学读完第三组词语后,就可以顺势过渡到指导重点段落第七小节的朗读。要不是学生经历了充分有效的预习,仅课堂上,要把这一小节读通顺(这里的“通顺”,我认为还得停顿恰当)还是有困难的。
2、步伐,要慢一点
也许我们常羡慕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那种滔滔不绝,善思善悟,于是在我们中段的语文课堂上也期待着一石总能激起千层浪。但是,对刚升入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还显稚嫩,还显笨拙,特别需要我们课堂上的循循善诱。牵着孩子的手,走慢一点,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不至于沉默为课堂的观望者。
3、语言,要白一点
锤炼教学语言,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终身必修的科目。低段要童话一点,中段要白话一点,高段要诗化、深化一点。面对简单的三年级孩子,我们的教学语言,不要追求诗意浪漫,不要追求意味隽永,不要追求弦外有音,让学生听明白,那是最重要的。
,有效,第一课时也能做到——评周丽娜《石头书》
tag: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