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本文描写了草原几方面内容?”
“大家看看,本文是不是可以分为两部分?”
“每一部分如果都四个字的词语概括,该怎么概括呢?”
李老师的这三个问题都指向课文的层次结构。
于是想到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提到“文章结构”,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写作顺序”“逻辑段”“自然段”“层次”等概念。这些词语在课改前的《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阶段“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对新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对“段落层次”,还有“中心思想”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了,甚至提都不提了。那关于文章的层次与中心,我们还弄不弄了呢?
我的观点是要弄。试想,谁写篇文章不先确立中心,然后思考结构安排呢?就连我们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也要拉个提纲,再动笔,讲话之前也要确定一下关键词(就是中心吧),然后有层次地阐述。说严重点,没有中心和层次,就没有好的表达。成人如此,作为刚学习习作的孩子更是重要。
针对课文进行文章结构,“分段”也好,“分部分”也罢,“体会层次”也好,“划分逻辑段”也罢,这件事我们要做,一定要做。如何教给划分层次的知识,又不与新课程思想相悖呢?渗透结构知识,在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落实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
纵观《课程标准》各学段的目标中始终没有出现“划分段落”的字样,低中年级多是以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理解词语、积累等为重点,但是在中年级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写作的基本方法”,在高年段的习作中“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叙述”,口语交际中的“表达要有条理”等叙述中,我们能看出,“体会层次”“了解结构”这个点我们还是要关注的。
关注结构,或者说“把握好文章结构教学的火候”,就要求我们既要渗透此知识,又不能把它看作教学重点,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典型的课文,适当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梳理自己的一点积累,结合中高年段具体的教学篇章,现举例说说,渗透文章结构的几个方法:
一、初读归并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适合用于自然节少、篇章结构明显的课文。如《翠鸟》《太阳》《桂林山水》《观潮》《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初读课文时,即可按照段落进行阅读,读一段,说说本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出全文的所有段落之后,进行归并,以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
如《桂林山水》的教学。
逐一阅读每段,分别板书为:
1、去游览。
2、观水。
3、游山。
4、山水之美。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两个逻辑段,即把234合为一段,也可以把具体描写的“山”“水”合为一段,分为三个逻辑段。在这样的归并中,让学生体会划分层次的基本方法。
二、读后谈论法
对于层次比较清楚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线索比较明确,层次相对清楚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先熟读后讨论的方法。这里,熟读是前提,只有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着划分段落。如三年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
1、在初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是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
(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时间的变化或者事情的发展变化这个线索来划分。)
3、交流意见,统一认识。如果明确了线索,学生会很快有意见,分别找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一一板书。(板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不同的思路,确定恰当的思维方法)
4、讨论,明确结果。结合黑板上的几种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老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敢讲。另外,在确定“划分层次”这个教学环节之前,老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到底学生在哪几个自然段的划分上存在问题,才能在指导的时候观点明确,指导有力。如本课中第三自然段,虽然开头的“一年年,一代代”表示时间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本段的内容还是讲村里的人在砍伐树木,与上一段的意思是一个,所以可以分为一段。)
“读后谈论法”适合层次比较清楚的文章,每次分层训练可以教给学生一个知识点,如“同一个事件为一段”“同是交代是一段”“过度段分到下一段”等。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老师要慎重分层,弄不好要走如死胡同,既耽误时间,又不利知识的落实,弄不好要造成混乱,得不偿失。
三、提示自学法
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分层能力后,或者在刚刚学了一种分层方法之后,进行巩固性的训练。
“提示自学法”的应用也是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提示”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示简单信息。如按时间分段、按地点分段,按人物分段等。
2、提示事件。即先板书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再分段。如《将相和》一课包含的三个小故事,老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事件,按事件分段。
3、提示小标题。备课时,老师将课文的小标题提炼好,再由学生根据小标题分段。对于有争议的段落,老师要事先做好准备。
4、提示段意。老师将课文的段意写在小黑板上,学生根据段意进行分段。这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老师要对课文认真地解读,给学生的提示一定做到准确无误,如提示段意时,对段意的概括要清楚,不要含糊,这才利于应用这种方法。
四、学后分析法
除初读后训练分段外,对于文章结构的渗透也可以放在学完课文之后。即根据学习的过程,根据老师上课的板书,进行整理式的渗透。如五年下的《白杨》一课,文章段落很多,层次很复杂,但是学习完课文,我们会发现,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前十二个自然段都是在“写物”,而从第十三节开始,才触及到人。这样看,文章的结构就很明显了。这样的分析,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层次,还有文章结构安排的基本常识。
五、中心分散法
这也是在学习完课文后,向学生渗透文章结构的一种方法。由于是利用“中心”,所以此法适合高年级的教学。当学习完课文,总结明确了文章的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利用了怎样的结构来一步一步突出这个中心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凡卡》这样的文章,都是应用此法,提高学生认识文章结构的好例子。
总之,作为任务纷繁的语文教学,渗透文章结构虽谈不上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立足于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语文素养的养成,希望每个老师恰当处理好这一问题。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文章结构渗透有法——听李荣小学课文《草原》一课有得
tag: 文章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