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让我感动的文章。在备课时我一边揣摩着文本中那一个个传神的字词,一边读着刘亚华斑竹提供的肖邦的爱国事迹,心里是久久不能平静。因此也渴望着把这感动传递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也通过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和事迹来感受肖邦的真挚的爱国情怀。今天语文课上我很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一、抓住矛盾处辩一辩。
师:既然肖邦这么想念自己的祖国,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波兰呢?
生:因为他的国家真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的国土被沙皇俄国夺去了十分之九。他已无处容身。
生:肖邦是被逼无奈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这是我从“不得不”这个词中看出的。这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也是迫于无奈。
师:你真是肖邦的知己,是啊,我们读书就要读懂字背面的意思。
生:因为波兰人民真遭受沙皇俄国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一名爱国音乐家,肖邦已没有了创作的环境。
师:是啊,哪透过“欺凌”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俄国人正在欺压波兰的老百姓,正在逼波兰人干活。
生:我看到了波兰人正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他们已经失去了自由。
生:我仿佛看到了俄国人在逼肖邦为他们创作和弹奏钢琴曲,为他们庆祝胜利。
……
师:是啊,正因为在国内已没有的肖邦的创作的环境,所以肖邦才(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着的祖国。他是多么希望和祖国人民一起参加战斗啊。老师这里有一首当年肖邦最爱读的一首叫《战士》的诗。他真实地表达了肖邦当时的真实心情,想不想听听。
师:时间已到,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战马嘶鸣,
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
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
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
英勇战斗,
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
向故乡飞奔
师:肖邦是多么渴望战斗啊,可在肖邦父亲和老师的劝说下,肖邦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你能想象一下,当时他的父亲和老师是如何劝说他的,才使他同意出国的吗?
生:我想他的父亲可能会跟他说,你就是到了国外也能为国家出力啊。
生:肖邦的父亲和老师可能会说,如果你到国外,就能把我们波兰的情况告诉其他国家的人民,那他们机会帮助我战胜敌人的。
生:他们也可能会这样劝肖邦:“肖邦即使你远在他国也可以为国家出力啊,你要知道爱国是不分地方的。”
生:他的老师可能会劝肖邦:“现在波兰已经没有你创作的环境了,如果你到了国外,你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作品,你是音乐家,音乐就是你战斗的武器……”
……
师:说得真好,是啊只要心在祖国,即使自己远在他国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肖邦听了你们的劝说也一定会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更好的为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的。
二、抓住朗读促体会
在读课文的第二段时,脑子里总不由自主地蹦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诗句。这一段的教学我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这字背后的深意。在交流朗读体会时有的同学抓住了课文中的“突然”、“特地”、“紧紧”、“疾驰而去”等字词来谈,有的抓住了埃斯内尔的话来说,还有的抓住了肖邦的反应来讲。应该说大家读后都有了收获。在交流过程中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写了一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你能帮他填写一下歌词吗?”从交流的情况来看,还是受到一定的效果的。
三、一点疑惑:
课文的第二小节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他总是让我想到了“易水畔的壮士”。但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为肖邦送别并不是在维斯瓦河边,而是在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不知是不是编者在选入教材时为了考虑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而作了适当改动。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http://blog.xxyw.com/u/755/3317.html
,我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tag: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