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依据教学目标 开掘教材资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解读,
关于诗意和情境不必多说,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较为清晰了。这里单说诗人的情感问题。大家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作品之—。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作者被奸佞中伤而罢官后,在上饶家居十五年左右。也正是由于作者的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他的情感世界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他的词作也自然会呈现出与原来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迥然不同的风格。辛弃疾一生都在追求驱逐外敌,重整河山的目标,但此时,他面对被贬闲居的现实,无限的悲哀涌上心头,这里有对山河破碎的悲哀,有对壮志成空的悲哀;有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悲哀,即便如此,但作者依然以英雄自许、绝不甘心沉沦。应该说,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也正是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又兼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也只好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所以,他在这个时期的词作更多的是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陆游心态的评价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我想,钱先生说的是陆游,但这又何尝不是辛弃疾当时情感世界的概括描述呢?至此,可以看出,要“体会诗人的情感”,一定要与诗人的身世与处境相结合。前人所说的读文章需“知人论世”,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综合以上所说的三条,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的导向对解读教材具有把关定向的功能,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然,教师解读的结果决不能照本宣科地搬进课堂,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必要的选择,进行必要的转化,但真正依照目标的导向,把教材读懂,弄明白,充分开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工程。
上一页 [1] [2]
,依据教学目标 开掘教材资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