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和反思(书香)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和反思(书香)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484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和反思(书香),

一、原有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什么样的?

《天游峰的扫路人》写的是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深深敬爱之情。最初的设计理念如下:

1.紧扣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设计了大量而又多样的朗读环节,扣读导悟,以悟促读。

2.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 )的人”贯穿全文,由初读时的第一印象说起,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初读感受后,再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探究:我的这一感受来自文中什么地方,哪一个段落留给我的感受最深刻?由学生感受深刻的一个个段落,引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天游峰的扫路人,感知扫路人的质朴、热情、亲近自然、乐观开朗、充满自信……扫路人的形象越来越饱满。

3.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究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程序:

①读一读,说说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乐观、以苦为乐、热爱山水)

②指导朗读

③老人这一段话应该和上下文中的哪些文字对照起来读,更能表现老人的乐观精神?

④对照第一、二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体会老人的不容易。

⑤对照第七自然段指导朗读,通过游人的表现反衬出老人的崇高。

以天游峰的高、险,游人攀登天游峰时的表现来烘托出老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同时对描写这两个写天游峰的段落的描写特点进行了分析,起到以读导写的作用。

4.在捕捉到老人的各方面特点之后,这些印象比较零散,我设计了“齐读全文”的环节,让老人的各个特点在学生心中整合,形象更鲜明。

5.学完全文,我带着大家一起来和老人、作者、文本,乃至自己进行一番心灵对话,写下学习体会,以老人的人格魅力感染阅读此文的我们(我和学生们)。

二、新的教学设计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进?

1.使学生对表达的关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这样阐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对表达方法的理解比较狭隘,仅局限于描写天游峰的两个段落,而新的设计中,我对表达方法进一步关注,也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敬佩、祝福之情,并在小结的时候加以描述:“作者通过传神的外貌、语言描写,以及穿插其间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丰满的扫路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堪称写人的典范。让我们来齐读全文,再次感受天游峰之险和老人之乐观、自信。”通过读全文也期收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效果。

2.立足课内,发展于课外。课堂最后我加入了“拓展”环节,推荐学生再读读这一类的文章《挑山工》、《守林人》等,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指导写好写人的文章,也再次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熠熠光辉。

3.对板书设计进行了改进。原来的板书是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完成的,而现在是在教学流程中完成的,体现了师生阅读的心理体验和阅读过程中对天游峰和扫路人认识的发展过程,最后再根据板书来小结,完成情感的升华。

4.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原有的设计中阅读这一块分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在充分探究、交流外貌和语言之后,我觉得再去剥开“动作神态”来学习,似乎显得割裂开了内容与形式,于是在本次教学中我把“动作神态”的体会糅合在外貌、语言环节来交流,融为一体,又详略得当。

三、课堂教学中有哪些生成性的或可改进的细节?

很多时候决定成败,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透射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决定着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调动还是被压抑,所以很多时候,课前既期待着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又有点担心会弄巧成拙,回顾今天的课堂教学,不免有很多感慨!

1.学生理解不当时,如何拨乱反正?

师:请你来说说使你感受最深的段落。

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4自然段,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我们俩的心灵。

师:你读出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生:我感觉老人很乐观。

师:……(纳闷中)这里的老人很……(期待中,却没有学生响应)热情好客。

【一着急就越俎代庖了,事后想想,是不是该冷冷,把球踢给其他学生再做计较呢?】

2.学生主动质疑时,给我无限“商机”。

生: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12自然段,“‘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应该有100岁了,他还在吗?

师:你真会读书,还善于思考。

【掌声献给了他。虽然我原本就设计了“30年后,老人还在吗?”这样的环节,但由学生主动质疑岂不是妙哉?我便瞄准了“商机”,随即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认为“在”与“不在”的都给足了理由,这个主权让得一点都不亏。】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止这一两个,这里不赘述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大家的不吝赐教!

 

 

上一页  [1] [2]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和反思(书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