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民歌,描写了一个勤劳、美丽的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悲愤与悔恨,以及她果断地与负心人的决裂的经过。
全诗共分六章。但六章写来并不是四平八稳,而是有其波澜的。全诗交替运行着两条叙事的线索,一明一暗,桑女为明,为她的愁说与控诉。布氓为暗,他使出卑鄙的手段得到了桑女,又用暴虐的手段去折磨她,而面对桑女的申斥,他显得多么的鄙索啊。此一正一反,使得诗歌在活泼的情节之中流动而丝毫不显得板滞。
全诗以时间为序,中间穿插议论,结尾又附补插,使全诗极富变化的特点。
这首诗截取了一段富有意味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的生活情形。诗歌用节约的文字先诉之于布氓的形象,一个矛盾的形象:蚩蚩的外表与恼怒的内心,说明他根本没有什么良善与诚挚之心来对待这个柔弱温娴的女子。
道理上说,在爱情之中,男女的地位与关系来说应当是对等的。而我们从那男子恼怒的表现中看出了事件的不祥瑞的影子。这个暴虐之徒,所有的悲剧性后果都是他一手造成的。而开始的“怒”,则与恋爱的气氛格格不入的,你看是多么的不和谐!相反地,在首节诗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对爱情甚至执着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当然,我们也毋宁说,这是女主人的软弱与过分迁就,这也为后文埋下了不幸的根子。
诗的第二节充分地展示了桑女的对于爱情的执着的心情和举动。“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的期盼之心是多么地袒露。“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她的内心是多么地伤悲啊。“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其内心是多么地欣喜啊……所有的这一切,都历历于我们的眼前,时光晃过了千年,而今天这个感觉仿佛还在,我们真的要佩服那写诗的人的感情的细腻和逼真了。
然而,这一节诗的精妙还不在这里。我们试着将以上的桑女的行为联系起来看,在时间的流动之中,是不是有着一个我们原来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现了?是的,那桑女不见心上人,她等得真是不耐烦了,她这时的心全在他那里,她不再矜持了,走啊走啊,于是,“乘彼诡垣”是她,“以望复关”的是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是她;而“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仍是她。也就是说,从“不见复关”到“既见复关”都是她,是她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蚩蚩”之氓,我们今天谓之“私奔”,不,“单奔”。女人就是这样的痴情、忠贞与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诗歌这一节是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虽然夹杂着“泣涕涟涟”,但到底是欣喜的,欢快的。这就是断续的动作里我们可见的表情和内心!
诗的第三节为桑女的感慨议论之言,在结构上颇能使得全诗波澜陡起。
自第四节至末尾为桑女才倾诉和控诉。诗中历数其良善、艰苦的经历与不被理解的痛苦。而且我们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中又可知桑女是冷静的,理智的,说明她在生活的磨难里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事情的真相,看透了那个男人的本质。我们还能看出她是果敢的,坚强的。她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容不得爱情被当着儿戏,受到玩弄。她以其勇毅的决断维护了做人的尊严。
当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她的这番举动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我想她是清楚的,不过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她所能想象的。但诗歌就是这样提出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勤劳、善良者何辜?其悲剧系谁之过?“决裂”之后怎么办?……这些都不容你不去思考。
(安徽铜陵三中; 吴礼明 244000)
tag: , 高三册语文教案,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