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药》导读设计
何 斐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充分利用教材当范文,一面传授课文本身的知识内容,另一面也应利用各种不同文体的教材,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我们根据《药》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答题能力(包括口答和笔答)。我们认为回答问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的手段,也是语文练习的一种基本形式。语文课的回答问题多数带有论述性质,这对回答政治题、历史题等都有帮助,也为学习写论说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导读《药》课程安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在学生课外预习(默读一遍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纸上交老师。教师强调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深,就能得分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二、教师从情节入手,结合本小说的结构特点,把课文粗线条地理一遍,板书如下:
第一部分:明线——老栓买“药”
暗线——革命者夏瑜英勇就义
第二部分:明线——小栓吃“药”
暗线——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当“药”吃掉
第三部分:明线——茶客谈“药”
暗线——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
第四部分:明线——小栓吃“药”的结果
暗线——革命者夏瑜死后的悲哀
教师在理的过程中,把疑难词语、同学提出的小问题,或自己回答,或让学生回答。如华老栓在买“药”过程中,为什么“忽然吃了一惊”?茶客谈“药”段中,为什么穿插写小栓?乌鸦有没有象征意义?等等。
到这时,学生虽在预习时对课文自读了一遍,又听教师粗线条地串了一遍,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是肤浅的,获得的知识还是零碎的。
第二课时。
一、教师传授有关怎样回答问题的知识。首先指导学生要识别题目的类型,问题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1.说明型(以说明事实为主)。
2.发挥型(以分析议论为主)。
3.综合型(有选择地复述课文中的某些事实,把这些事实用自己观点贯穿起来,观点与材料必须一致)。
二、教师举三种题型的例子,作示范回答。
1.说明型:《药》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发挥型: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意?
3.综合型: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华老栓这样一个形象说明了什么?
三、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疑难问题,归纳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每行一题,四人一小组,低声讨论:先确定题类;再分析题意;后整理思路分条作答。讨论几分钟后,每组抽一人上台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在茶馆中鲁迅先生刻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说明了什么?
(茶馆是社会的缩影,各种人物集中的地方。刽子手康大叔,杀人又诈钱,他是反动统治者的爪牙。茶馆的主人华老栓用革命者的血当作人血馒头的“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听了夏瑜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感到气愤”;夏瑜挨了管牢阿义的打,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管牢阿义“可怜”,茶客们说夏瑜“疯子”。这些茶客——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的群像,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反动统治者长期愚民政策的结果。)
2.文章从什么地方看出封建统治阶级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
(刽子手康大叔,以杀头为业,还要把烈士的鲜血去骗取硬硬的一包洋钱。贪婪的管牢红眼睛阿义,把烈士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自己的侄子,换取二十五两银子落入腰包。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爪牙、帮凶,在文章里代表了反动势力,血腥镇压革命者夏瑜。“有其奴必有其主”,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
3.华夏两家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华夏两家的悲剧,实际上也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悲剧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人民群众愚弄和残杀的结果。夏瑜直接死于统治者的屠刀,华小栓间接死于封建所造成的迷信与愚昧,而连烈士的鲜血都未能唤醒尚未觉悟的群众,这一点应是悲剧中的最悲剧了。)
4.鲁迅在谈到《药》的创作意图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小说什么地方表现了群众的愚味?小说什么地方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
(从华老栓一家、看客、茶客、夏四奶奶对夏瑜的态度上看出群众的愚昧。从夏瑜生前从事革命活动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夏瑜为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味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还要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血,夏瑜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非常悲哀,而更感悲哀的是连自己的亲生母亲对自己都不理解。)
5.谈谈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举例说明。
(烘托人物心理;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tag: , 高四册语文教案,高四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