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大声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父 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地交流,看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了不起。(师板书:了不起)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书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书要求。
师: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读书。
生:默读课文。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中描写父亲的部分,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小声读一读,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2、小组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
师:好,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读吗?
生:读2、3小节。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生:我说说让我感动的地方,父亲奋力地冲向学校,见到的却是废墟,让父亲痛心,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啊!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为父亲失去儿子而痛心。
师:是呀!父亲此时天旋地转,怎能接受的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示意学生接着读)。
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
师: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板书:跟你在一起)读这段话,你会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师:好,我们就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另一个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既痛心,又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前面是一种失去亲情的痛心,可光难过也没有用,于是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地站起身,想去挖儿子。
师: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学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
师: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拿起书,一起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你们受到感动。相信,父亲的还有许多画面让你感动,请接着谈。
生:我感动的是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好,带上你的这些感受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再比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郎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把“再来”读得很重吗?(课件出示红色字)
生:因为他现在即使是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呢!
师:现在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再来”,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师: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谁来读读。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
师:这位父亲问(教师示意学生接读)
师:曾经还有那些人阻挡过他?(指着另一名学生)
生:“警察走过来……那上回家吧。”(示意学生齐读)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接着读)
师:这么多人阻挡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阻挡?
生: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劝他时,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所以就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tag: 教学 地震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