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不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从女孩的角度来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强调的力量
生:也就是说,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可是,课文的这句中是说,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好一个冷漠无情!回过头来再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
生:我觉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了,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掌声)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
师:(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边
(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板书:饥饿)
师:好啊,不仅读到了寒冷,还读到了“饥饿”
生:要说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师:好!把这个成语批注在句子的旁边谁来读读,体会女孩此刻的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我读到了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而且课文还写道,“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你们注意了(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批注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
生:所以这段中的第一句话说“可怜的小女孩!”
师:注意这句,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我觉得是作者在说,是安徒生在说是作者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就写下了这句话我发现这里用到的是“!”,这也说明作者内心的这种情感很强烈
师:按理,作家应该躲在故事的后面冷静客观地描述也许作家或者翻译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情不自禁写上了这句话瞧,这就相当于批注!其实刚才你们批注的,生成的感受,已经超越了这个“可怜”这怎么是一个“可怜”了得的呢!
(四)孤独
师: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这句话“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生:小女孩在外面受了这么多的苦却不能回家,心里就觉得更冷了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因为我们平常说风刮进来、吹进来说“灌”,那是说风像水一样倒进来,可以想象她家该怎样的冷!
生:我还想补充,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写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我觉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他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此刻,她是心灰意冷!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若题词的话,就是刚才同学说的心灰意冷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最准确的是她此刻有家不能回的那份孤独,无助(学生板书“孤独”)
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
(五)痛苦
师: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
生:5次(师引导说出)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
师:(屏幕出示文中体现女孩可怜的部分语句,师配乐梳理,增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整体感受)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读)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生:(齐读)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读)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
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读)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读)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是无比的悲伤
生:用书上的词,就, 是痛苦! (板书“痛苦”)
师:饱受这样苦难的小女孩,可以想象,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生:“奶奶!”(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2tag: ,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